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献血能适当降低体内铁元素 减少患癌症风险

2010.11.09

  血荒,在全国十几个城市蔓延,急需血液进行手术的病人和家属或苦苦等待,或四处求援!而大量科学研究证明,献血,利于他人的同时,也改善了自身的健康状况,是对自身健康进行“投资”。

  很多人对献血有疑虑

  首先,您对献血还有疑虑吗?请听专家为您答疑解惑。

  每次献血200毫升-400毫升,一次“失”这么多血,会让人大伤元气吗?

  专家答:不会,因为人体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人体内的血液量大约是体重的7~8%,如体重60公斤,则血液量约4200~4800毫升。

  正常状况下80%的血液在心脏和血管里循环流动,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需要,而另外的20%则储存在肝、脾等内脏器官里。

  一次献血200毫升-400毫升,只占总血量的5%-10%,再加上抽出的是外周血管的血,人体会自动地将后备的血液释放到血管中,保持恒定的血容量。

  献血后,机体何时能恢复如初?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约占血液的55%,是水、糖、脂肪、蛋白质、钾盐和钙盐的混合物;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组成血液的另外45%。

  献血后,丢失的水分和无机盐类在1-2个小时内,由组织液渗入血管得到补充;丢失的血浆蛋白,由肝脏加速合成进行补充,1-2天可以恢复;血液中的血细胞数一般经3周左右的时间,能恢复到献血前的水平。

  献血会不会发胖?

  专家答:发胖,不是献血的必然结果,而是过度进补的结果。

  人献血后,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的自我调节反应,引起机体物质代谢的变化,变化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反应之初,对献血者来说,即刚献完血的当天,机体新陈代谢的速度加快了,这时主要进行的是分解代谢,将机体贮备的脂肪等动员出来并分解,变成营养物质,去应对失血对机体造成的可能影响。这时因血供都忙着去运输营养物质了,消化系统的血供少了,人的食欲并不很旺盛。

  第二阶段,最初的反应过去了,即献血后的几天,机体开始了修整恢复,这时物质代谢的特点,主要是“合成代谢”,以弥补献血后,血细胞丢失等的损失,所以人这时的食欲会变好,消化系统的吸收能力也较强。

  如果这时候过分注意休息和补充营养,盲目吃一些高营养的补品,又缺乏适当的运动,就会造成多余的能量转化成脂肪堆积于皮下,使皮下脂肪层增厚,从而引起发胖。

  献血后不需专门进补

  医学专家指出,献血后切勿过分补充营养,正常饮食即可,各血液成分会很快恢复到献血前水平。

  但是献血,流失了那么多的血细胞,为什么不需要专门进补?原因是,造血所必需的优质蛋白和铁等,在机体内早已有贮备。

  成年人体中铁的含量为4-5克,其中72%存在于血中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中,参与氧的运转。每个红细胞含2.8亿个血红蛋白分子,每个血红蛋白分子由4个亚单位组成,每个亚单位都以铁原子为核心,每个铁原子和一个分子氧结合。足见铁在氧的运输中,功劳是很大的。

  其余的铁,除参与酶的构成外,其他的全都作为储藏性化合物形式,散布在肝脏、脾脏、骨髓等网状内皮中,一旦机体需要,如献血后,它们就会立刻被调动出来,参与血细胞的合成。

  如果不献血,贮备铁在组织器官中长期滞留,会像铁锈一样腐蚀组织器官,因此从某个角度讲,献血,将贮备铁给动员出来了,有利机体健康!

  造血还需要优质蛋白,而依现在的生活水平,一般人并不缺少这些基本的营养,所以无需刻意进补。

  适当降低体内铁元素含量

  献血有什么好处呢?

  医学专家曾将332名66岁以上的献血者,与在同一地区出生,而且年龄和性别类似的399名未献血者进行了调查比较。结果显示,献血组平均寿命为70.1岁,高于未献血组的平均67.5岁;遇到意外事故,献血组的存活率为67%,高于未献血组的40%。

  为何会如此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献血后血液的减少,会刺激造血器官骨髓。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都来自骨髓中的同一种细胞――多功能干细胞,这种细胞增殖、分化和成熟,变为在血管里流动的各种血细胞。如果经常献血,可令造血机能旺盛,加速生产血细胞,新的血液很快就产生了。

  正常的红血球在血浆中约有120天寿命。因此,即使没有献血,机体每时每刻也有许多血细胞衰老、致死,另外又有好多新生细胞生成,以维持机体新陈代谢的平衡。

  科学研究表明,经常献血的人的血细胞,比不献血的,相对来说要年轻,这种质量上的优势,可输送更多的氧气和营养成分到机体的各个部位。

  另外,新产生的年轻细胞等,具有很强的吞噬病毒素的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和抗病能力,从而能起到抗癌的作用。

  如果突然出现大量失血,身体也能够及时应对,减少生命危险。

  《国际癌症》杂志报道:人体内的铁含量超过正常值的10%,罹患肿瘤的几率就会提高。适量献血,体内铁元素含量适当减低,从而减少癌症的发生。

  个中原因,要从“含铁酶类”在生物氧化中起的重要作用说起。线粒体常被比作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和生命活动的“发电站”。因为所有糖类、脂类及蛋白质分解代谢后的最后物质,都是在线粒体内进行氧化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大量能量。

  在这个释能的过程中,能量代谢酶――铁硫蛋白(Fe-S)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Fe-S中的铁,能够进行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

  但是,如果铁过多了,活化的氧离子过多了,参加了细胞内的氧化反应后还有富余,就成为副产品被从细胞里释放出来了。

  这个副产品的名字,叫自由基。自由基在结构上,有多余的不对等的电子,为求得结构的稳定,它必须将这个电子转移到附近的细胞上去,从而损坏细胞膜,打乱DNA的排列,使细胞发生癌变。

  据《国际癌症》杂志报道,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科学家分析了绝经妇女的饮食习惯后发现:摄入的铁过量,会使患消化道癌症的风险增加3倍。

  美国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的一项研究揭示:饮食摄入铁和体内存储铁过多,与乳腺癌发生的风险相关;最新研究还表明,进食中以任何形式摄入的铁过量,对肺癌的发生、发展都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科学家总结说:“铁在诱发癌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可能是通过氧化应激机制发挥作用的。”

  《美国流行病学杂志》刊登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血液中铁含量较高与极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较高相互作用,造成氧化压力,在癌症的发病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研究人员对3278名年龄已超过30岁的受试者,随访了10年,检测受试者血液中的铁和脂质水平,并观察癌症发病情况。结果发现:血液中铁含量增加,会使癌症发病危险增加66%;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增加,会使癌症发病危险增加54%;如果血液中铁含量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同时增加,癌症发病危险会增加 168%!

  专家认为:“那些血液中铁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较高的患者,如果降低血铁和血脂水平,可以降低癌症的发病危险。”而献血,可起到这个效果。

  现代人更需要献血

  献血,应该说是现代人健康的需要,因为现在时尚的高能饮食,让“摄铁”过多成为必然。铁在食物中的存在形式为血红素铁(又称卟啉铁)和非血红素铁。

  血红素铁可直接被粘膜细胞吸收,因此,在体内吸收时不受膳食中各种有机酸和无机酸的影响。而血红素铁,在肉、肝中的含量较多。

  非血红素铁的吸收,则受很多因素影响。粮谷和蔬菜中含量较高的植酸盐、草酸盐以及茶叶中大量的鞣酸,与铁形成不溶性铁盐,阻碍铁的吸收。

  如果偏食,偏爱肉食,不喜果蔬,即可造成“饮食摄入铁和体内存储铁”过多。

  《国际癌症》报道中,说到“人体内的铁含量超过正常值的10%”时,脑血栓和心肌梗死的发病也将增多。

  为什么呢?这也和自由基有关。科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年轻妇女与男性相比,较少患中风、心脏病和肿瘤,但随着年龄的增大,患上述疾病的机会也就随之升高。为了探讨个中原因,有关专家观察了30例正常人及185例冠心病、高血压病人,结果发现,冠心病、高血压病人血浆中氧自由基增多了。

  氧自由基增多,可引起红细胞的脂质过氧化损伤,使红细胞变形和细胞膜结构破坏,引起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导致血液流变性异常,从而加剧高血压、冠心病和并发症的发生。

  为什么年轻女性患中风、心脏病和肿瘤的较少,有个原因是“月经让部分铁流失了”。心脑血管病的发生还和血粘稠度有关,而科学家运用血液流变学与血液动力学对血质与献血的关系作了研究,发现:定期适量献血,特别是单献红细胞和血小板等有形成分,可使血液粘稠度明显降低,加快血液流速后,脑血流量提高,从而达到缓解或预防高粘血症,同时也减轻了动脉硬化的隐患。

  芬兰研究小组对2682名42-60岁的男性进行调查,其中两年里至少献过1 次血的人在5年内发生急性心肌梗塞的比例,比未献过血的低86%;美国一个心血管病研究小组的研究表明,在3年中,献血者(男性)患心血管病的危险仅为未献血者的一半;另一个调查发现:中年男子每年献血550毫升,患心脏病的风险将减低86%。

  献血400毫升是安全值

  我国献血法规定:“一次献血200到400毫升”。而世界上好多国家对献血者的献血量要求都大于400毫升。专家介绍,400毫升是经全球验证的输血安全量值,这对献血者没有什么危害,但却可减少输血的风险。

  血型不同,是因为A、B、H3种血型的红细胞上存在的一种糖链的化学结构不同,这就是它们之间互相区分的标志,两种血型的血混合后,互相从标志上发现不是自己人,就会放出凝集素(抗体),其结果是,红细胞成团地凝集在一起,再也不能分开,即,发生了“红细胞凝集反应”。所以要同血型输血。

  狭义地讲,血型,专指红细胞抗原在个体间的差异;但现已知除红细胞外,在白细胞、血小板乃至某些血浆蛋白,个体之间也存在着抗原差异。因此,广义的血型应包括血液各成分的抗原在个体间出现的差异。

  更何况,现在已发现A、B、H3种血型都存在亚型,如,A型中存在A1及A2亚型等。

  因此在输血时,即使是同型血,仍然要进行交叉配血实验。而输血时,输进同一个人的血,就要安全多了。

  更多阅读献血者的心声:血库之间未联网 异地用血门槛多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