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朱鹮能否摆脱灭绝威胁 高度近亲繁殖令人担忧

2011.1.26
banquan4.jpeg

陕西洋县的朱鹮

  朱鹮是当今世上最濒危的涉禽,也是世界濒危鸟类保护的旗舰物种。朱鹮曾多次作为珍贵礼物,由我国领导人赠送给日本、韩国,成为与大熊猫媲美的“友好使者”。

  最近,国家林业局与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共同启动“人与朱鹮和谐共存的地区环境建设”项目,记者随20多位中日专家一起,到陕西省汉中市洋县进行了调研。

  ①经过近30年努力,我国朱鹮种群数量由7只增加到1617只

  “朱鹮归巢了!”临近傍晚,在上百只野生朱鹮的夜宿地——洋县的闫家沟水库,只见10多只朱鹮排成整齐的“一字形”,像一架架红色的滑翔机,依次轻盈地盘落到高大的树冠上。来自国内多家媒体和日本朝日新闻、读卖新闻的记者,兴奋地架起了“长枪短炮”。

  朱鹮又名朱鹭、红鹤,头冠鲜红,羽毛洁白,嘴和双脚修长,飞翔时翅羽内侧呈朱红色,翼展长达1.3米左右,优雅漂亮。

  历史上,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和俄罗斯东部。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以及环境恶化等原因,朱鹮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当时除了日本还有5只圈养朱鹮外,其野外种群在许多地区先后灭绝。

  1981年,我国科研人员在陕西省汉中市洋县野外发现7只朱鹮,随后开展了野外就地保护和人工繁殖等工作,后来国家在这一带建立了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路宝忠介绍,1981年发现的7只野生朱鹮,得到当地管护人员无微不至的照顾,至今仍有一对“高龄夫妇”在繁育后代。为了防止蛇类伤害巢中的朱鹮,工作人员把刀片套在树干上,形成一个刀片阵,让垂涎欲滴的蛇干瞪眼;为了防黄鼠狼,人们用塑料薄膜将树干包裹起来,然后涂上黄油,让饥肠辘辘的黄鼠狼干着急。

  同时,人们还救出生病、受伤的朱鹮,经过人工养殖,如今已形成较大的人工种群。为了让这群朱鹮顺利回归自然,要将它们从最初的笼舍饲养,转移到大型网笼饲养,进行野化放飞训练。

  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博士刘冬平说,起初它们不会下水、上树、飞翔、防天敌,让人颇为担心。后来,专家们增加网笼里的草木、湿地等,提高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相似度,增强朱鹮飞翔的欲望;把朱鹮模型放入浅水里,把食物投入水中,引导并逼迫它们下水觅食;研究人员还把杆子搭到树上,让朱鹮能顺杆爬到树顶上栖息。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朱鹮逐渐学会了这些生存技能。

  2003年10月,随着一只名为“阿金”的37岁日本朱鹮死去,全世界仅剩下中国种的朱鹮。

  到现在,经过近30年努力,我国已拥有朱鹮野外种群两处,人工繁育基地6处,种群数量增长至1617只,其中野外放养997只、人工饲养620只。朱鹮已由“极度濒危物种”转为“濒危物种”。

  ②既要保护朱鹮,又要维护当地农民利益,推动经济发展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洋县实行“三禁”措施,即在保护区内严禁使用化肥、农药及开矿办厂等,导致农业产量低,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目前仍属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

  “稻田正常施肥时,亩产能到1100斤;不能施放农药、化肥,亩产只有600—700斤,每亩地年收入少了600—700元,这对农民来说不是一个小的数字。” 洋县洋洲镇草坝村村民刘崇文说,现在每亩地每年只补助200元左右,补偿款太少。

  “朱鹮常以水田中的青蛙、昆虫、鱼虾、螃蟹等为食,因此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关系密切。”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翟天庆说,朱鹮往往在有人耕作的水田附近出现,而当水田荒废时就会离去,它们与人的距离太近,因此保护起来要比别的鸟类困难一些。

  “朱鹮喜欢与人亲近。”刘崇文说,“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我在前边赶牛犁田,几只朱鹮在后边跟着,蹦蹦跳跳地找泥鳅吃。”

  近年来,由于朱鹮种群数量大增,又喜欢在离农舍较近的树上筑巢,其吵闹声和排出的大量粪便,让洋县的不少村民不堪其扰,有时不得不哄赶它们。

  翟天庆表示,目前,朱鹮在洋县的活动范围超过3000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面积的90%以上,对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其自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春播季节,朱鹮踩踏农民水田里的秧苗。”据统计,每年除了3.5%的朱鹮因疾病等原因自然消失,还有20%的朱鹮因不明原因消失。

  目前,洋县正在推动有机农业和旅游业发展,允许有计划地利用林地资源,并且由政府每年提供150万元资金,对农民实施生态补偿。

  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副所长赵文霞表示,既要给朱鹮提供足够的栖息地,又要维护农民的利益、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这是朱鹮保护过程中需要认真研究,统筹解决的问题。

  ③高度近亲繁殖导致朱鹮抗病毒基因存在缺陷,甚至弱不禁风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全世界源于中国的朱鹮数量已经达到1816只,其中我国有1617只,日本有192只,韩国有7只。虽然国际合作保护取得良好效果,但朱鹮保护仍然面临一个令人担忧的难题:高度近亲繁殖。

  最新遗传学研究结果表明,高度近亲繁殖的朱鹮,很多个体的抗病毒基因存在缺陷。这些有基因缺陷的朱鹮相互交配产卵后,其后代的死亡率高达75%。

  浙江大学教授方盛国介绍,近年从日本引入浙江的10只朱鹮,其中5只有抗病毒基因缺陷;而从陕西宁陕县引入浙江的51只朱鹮,其中22只有同样问题。

  “有基因缺陷的小鸟,往往在一次大风降温后,就会莫明其妙地全部死亡,可谓弱不禁风。”方盛国说,这就需要赶紧建立人工种群的遗传管理谱系,制定严格的配对繁殖计划,以避免缺陷基因的干扰。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丁长青表示,将朱鹮放归自然,让其形成多个野生种群,每个种群有几百只,能够自我繁衍,并产生一些变异个体,这才能够彻底摆脱灭绝命运。

  ④中、日、韩三国合作抢救,期盼朱鹮在天空中自由飞翔

  朱鹮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也有特殊的文化内涵。长期以来,在曾有朱鹮分布的东北亚地区,朱鹮是高贵、吉祥的一种象征。在中国,朱鹮被称为“吉祥鸟”、“神仙鸟”,在人居附近如有朱鹮营巢,这个地方往往被认为是“风水宝地”;在日本,朱鹮被誉为“圣鸟”,日本天皇加冕时要用朱鹮的第一根翅羽作为饰品,朱鹮身上的朱红色也被当成日本的“国色”。

  “日本人民喜爱朱鹮,表现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动人情景的向往。”日本国际协力机构中国事务所所长中川闻夫说,过去日本在快速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破坏了环境,让朱鹮伴随农夫在水田里耕作的温馨场面永远地留在老人们的记忆里。如今,人们在真诚地期盼,朱鹮能再次在天空中自由飞翔。

  据了解,由于日本原有朱鹮个体已全部死亡,因此日本政府十分关注中国的朱鹮保护,通过政府和民间渠道给予支持。自1998年中国政府赠送日本一对朱鹮后,日本每年均向我国提供朱鹮保护政府合作经费。

  2008年和2009年,日本将源于中国、经过人工繁育的30只朱鹮,放归到新潟县的佐渡朱鹮保护中心。

  今年初,日本政府还批准“人与朱鹮共存环境建设”技术援助项目。日方将为这一项目提供约3500万人民币无偿资金支持,期限为2010—2015年,实施地点包括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省宁陕县和河南省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为当地农户提供替代生计培训以及支持农户发展沼气等,以推动人与朱鹮和谐共存的环境建设。

  2008年8月,中国领导人赠送一对朱鹮给韩国,韩方在昌宁郡建立了一个2.3万平方米的朱鹮饲养繁殖基地,将附近的一些农户迁走,要求周边农户在耕种时不能使用农药,并邀请两位中国饲养专家前去参加“朱鹮抢救饲养国际研讨会”,传授朱鹮繁育知识。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