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绿色环保”IT业该给社会责任怎样的交代?

2011.2.11
  许多高污染、高排放工序被层层转包,一些IT品牌企业并不知道自己庞大复杂的供应链条上究竟都有哪些企业;一些IT企业从技术上支撑了我国的环境信息公开,但在利用信息公开推动完善供应链环境管理时却悄然落后。一些高调宣称"绿色环保"的IT行业巨头竟然是重金属污染的重灾区。


不少国际知名企业注重IT产品开发,却忽视零件制造是否“绿色”。 CFP供图/资料图片

  近年来,因污染导致儿童血铅超标的事件引人关注。令很多人意外的是,很多超标违规记录的企业背后出现了国际IT品牌的影子,其中不乏高调宣称“绿色环保”的行业巨头。

  人们总把“衣着光鲜”的IT行业冠以环保、高科技产业,不会与重金属污染挂钩。其实,IT行业并非如人们想像的“虚拟无烟”的产业,很多IT硬件产品的生产、加工都涉及重金属排放,而且污染程度相当严重,只是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IT业重金属污染之痛

  以“世界工厂”著称且集中大量IT企业制造商的珠三角地区,已经连续7年被列为“严重污染区域”。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的资料显示,世界上一半左右的电脑、手机和数码相机产于中国。中国是IT产品的世界工厂,中国的IT制造企业是产品供应链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这些企业的排污得不到有效控制,中国将难以承受产业转移带来的重金属污染。

  镜头一:IT行业是重金属污染的重灾区,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记者从中国水污染地图和空气污染地图数据库中了解到: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大量生产印刷线路板的企业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给当地带来了严重污染,主要表现为重金属污染。

  2010年4月,国内36家民间环保组织依据地方政府的监测对29家IT品牌供应链重金属污染进行调研。调研结果令人震惊:珠三角地区部分IT制造企业长久以来受重金属污染的状况非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其重金属污染给所在地区带来了严重后果。

  印刷线路板是电子元器件的支撑体电气连接的提供者,几乎每个IT产品都不可或缺。其生产过程中的电镀和蚀刻等工序产生的污染物除铜外,还可能包括镍、铬等第一类污染物。

  以“IT制造之都”东莞市为例。当地监管部门对41家线路板企业抽查发现,有27家企业存在危险废物违法转移和污水处理设施不正常运转等行为,惠州一家电子企业部分生产废水未经处理直接外排,铜、锌、镍、铁均超标排放,其中铜超标竟达5199倍。

  以“世界工厂”著称且集中大量IT企业制造商的珠三角地区,已经连续7年被列为“严重污染区域”。

  镜头二:IT企业追求高效率和低成本,职工身体健康受到严重伤害。

  2010年12月13日上午,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病房中,有8名住院治疗长达一年的年轻女工。她们均为IT外企生产线职工,由于直接接触有毒化学试剂正己烷而受到伤害,被诊断为“上下肢周围神经源性损害”。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9年8月开始,这家医院陆续收治了上百名患病职工。在经过长达9个月左右的治疗后,工人们均已出院,但留下了不同程度的职业伤害。

  “公司从2008年开始主打生产‘苹果’电脑和手机屏幕。2008年10月之前,公司用酒精和炳红擦拭手机显示屏,但效果不好,40%~50%报废。当时‘苹果’销量很好,‘苹果’公司多次要求公司改造工艺、提高产量。”联建(中国)科技有限公司职工小侯介绍说,“公司也想了很多办法。自从用了正己烷,由于它的挥发速度比酒精至少要快四五倍、优良率高达96%,公司老板一度非常开心。”

  据联建职工介绍,2009年,当地环保部门来检查时,公司还把正己烷都藏起来了。正己烷事件后,“苹果”公司再次建议用丙酮等溶剂。

  据调查,这些身体受到伤害的外企职工均表示公司没有尽告知和培训义务。

  镜头三:国际品牌IT企业漠视其产品生产中的重金属污染问题。

  2010年6月5日以来,约有260名中国消费者给苹果、IBM、佳能、LG等IT品牌写信,表达对IT产品生产过程重金属排放的关切。除惠普、英国电信、飞利浦、夏普等几家企业进行深入跟进外,大多数企业仅限于回应,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苹果’拥有全球知名的品牌,并且做出了清晰的环保承诺。作为‘苹果’多个产品的消费者,我希望‘苹果’的品牌所有者为重金属污染控制提供动力,而不是回避问题。把这个巨大危险抛给环境和社区去承受,这将使我在购买和使用产品时感到深深的不安。”一名“苹果”粉丝给美国“苹果”公司CEO乔布斯的消费者提示信中这样写道,但是没有收到任何回复。

  记者对“苹果”中国大陆区代理采访时,对方称没有发言权。继而,记者也给“苹果”发过两次邮件,也是杳无音信。

  “一些公司对其供应链条可能存在的环境违规问题表现漠然。对于质疑,诺基亚、LG、爱立信等在很长一段时间置若罔闻;而IT行业市值第一的‘苹果’一直消极对待,至今‘没有一个字的回应’。”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无奈地说,“另外有些企业不作回应倒还罢了,还忙于动用关系抹去不良记录。”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发布的《IT行业重金属污染调研报告(第四期)苹果特刊》中指出,“苹果”引以为豪的《供应商行为准则》实已成为空话。这份《准则》中明确写道:“‘苹果’承诺确保供应链有安全的工作条件,确保工人受到尊重并享有尊严,同时确保生产过程对环境负责。”经过长期调研,36家NGO组织认为,正是“安全生产”、“环境责任”、“工人尊严”3个方面,在中国的“苹果”供应商中均能找到不同程度的违规现象。

  IT业环境代价之困

  “一些国际知名IT企业,笑脸上翘的两端(利润丰富的前端设计和后端营销)在国外,中间厚重的下弧(利润微薄但污染严重)留给中国。知名IT品牌企业在中国市场获得大量低价产品后,将环境代价全部抛给了当地。”

  “现行IT产品的全球生产和采购对环境和社区带来了危害。中国大量出口廉价的IT产品,但污泥浊水扔在中国的土地上,这样一种全球生产和采购是不可持续的。”马军表示。

  马军做了个形象的比喻:“一些国际知名IT企业,笑脸上翘的两端(利润丰富的前端设计和后端营销)在国外,中间厚重的下弧(利润微薄但污染严重)留给中国。他们在中国市场获得大量低价产品后,将环境代价全部抛给了当地。”

  问题一:IT业重金属污染未被重视,致使重金属污染事件接连发生。

  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张立表示,IT产品从生产到报废的整个过程,实际上都涉及重金属污染。过去重金属污染的问题在我国并未得到充分重视,近几年我国重金属污染事件进入了高发期。

  “矿山等多行业涉及到重金属的排放,政府已开始重视,可IT业未被提及。在电子行业内形成的EICC标准,其实并不完善,这个行业标准涉及环境的部分很少。”马军感慨地说道。

  据了解,电子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会在多个环节造成重金属污染。而且,随着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不断加快,形成了大量电子垃圾,对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产生了严重污染。IT产业必不可少的电池、电源行业,其生产链条的多个环节涉及铅排放。

  问题二:评价标准不严格,一些国际IT企业国内外两重标准。

  在IT产业实现全球生产和采购的今天,许多品牌的生产依赖外包,特别是一些高污染、高排放、高风险产品的生产,更是被层层外包。如果没有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就会形成变相的污染转移。

  对IT品牌、污染企业、受害者之间的对接调研显示,污染数据库里有很多超标违规记录的企业,背后都出现了一些国际IT品牌的影子,其中不乏像“苹果”这样一直高调宣称“绿色环保”的行业巨头。“苹果”公司的绝大多数零件都是在中国加工,而且都是层层转包出去,对于二级供货商的基本情况更是不了解。

  “2010年6月8日,iPhone4在美国高调发布,但它却是实实在在地在中国加工生产的。”马军指出。

  美国“苹果”公司每年营销额高达2000亿美元,在美国的公司以“绿色环保”著称。在“苹果”公司官方网站“苹果与环境”一栏,正中是所谓的“环境足迹”,也列出了碳排放的数据。2010年“苹果”供应商责任报告中以劳工权益为主,并没有提到如何应对重金属污染。其负责人称,美国企业只有设计和营销环节,不做任何生产,所以不存在污染问题。

  以生产电子元器件为主的美国美锐电子为例,根据其发布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年报,在国外的企业排放标准样样达标。而在中国的企业则均达不到排放标准,国内和国外是两重标准。

  问题三:IT企业供应链管理松散,对二级供应商的环境违规现象不知情。

  长期以来,IT企业一直回避建立完善的供应商环境管理体系,一些重度污染企业得以借助大型供应商(甚至是上市公司)为国际知名IT企业供应产品。

  许多IT品牌企业明确表示,由于与下级供应商无直接合同关系,他们仅对少数一级供货商有所掌握。但许多高污染、高排放工序被层层转包,一些IT品牌企业并不知道自己庞大复杂的供应链条上究竟都有哪些企业。一家公司甚至表示:我们有5000家供应商,检索起来“太麻烦”。

  调研还发现,部分声称实施了延伸管理的品牌,对其下级供应商出现的环境违规问题竟然毫不了解。如索尼称自己的政策是不但要管理一级供应商,还要管二级供应商。但是由于供应链很复杂,连二级供应商是谁自己都不知道。

  “有的大型IT品牌企业刻意回避NGO提出的质疑,担心加强供应链环境管理,造成成本升高。”马军认为。

  对此,有专家提出疑问:大企业的这种采购态度实际上是一种变相鼓励,甚至诱使一些供应商通过降低环境标准以降低成本,去赢得大企业的订单。

  问题四:环境信息没有依法公开,消费者对制造企业污染违规现象不了解。

  相关调研大多在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尤其是IT业,获取信息对企业应该不存在什么难度。

  马军感慨地说,“调研中,我们用的就是惠普电脑、佳能打印机等产品,这些IT企业从技术上支撑了中国的环境信息的公开,但在利用信息公开推动其完善供应链环境管理时,他们却落后了。”

  其实,地方环保部门已经公布了大量企业的违规记录,但IT业巨头却熟视无睹,不愿利用这些数据对其供应链条进行有效的环境管理。

  环保组织自然之友总干事李波表示,近年来,重金属污染事件频发,与企业没有依法实行信息公开、借此推卸社会责任有很大关系。

  IT业污染解决之道

  当环境管理沿着供应链条层层递进至原材料生产环节时,品牌企业将有可能真正实现对IT产品生命周期的污染控制。而由此激发的链式连锁反应,将为中国的污染控制提供强大动力。

  2010年,在全国污染防治工作座谈会暨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上,解决重金属污染问题被列为环境保护部2010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环境保护部正在加快《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的制定步伐,并建立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

  然而,IT行业的重金属污染防治不能只靠政府唱独角戏,需要IT品牌和多级供应商的协调行动。

  途径一:加强IT产业供应链的环境管理,促进环境管理向供应链延伸。

  目前,IT品牌企业的环境管理并没有随着供应链的不断延长而延伸。随着供应链的延伸,供应商数量更加庞大,供应关系更加复杂,而IT品牌企业对于没有直接合同关系的供应商的影响力也会随供应链条的延伸而衰减。

  “众多知名IT品牌的制造商之间还存在着层层外包关系,这就使得重金属污染的控制往往鞭长莫及。”马军说。

  “作为消费者,我们希望当污染排放随着供应链的延长而延伸的时候,IT品牌有必要将环境管理沿供应链向下延伸,形成一个绿色生产链。”达尔问求知社负责人冯永锋表示。

  冯永锋还表示,鉴于主要材料供应商往往也是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环境足迹比较大的企业,希望IT品牌能够将环境管理直接延伸到这些主要材料的生产商,以便有效控制自身供应链条的环境风险。

  其实,IT品牌可以考虑层层检索的方式。这样的安排将在环境管理沿供应链条延伸时,协助IT品牌在品牌影响力递减和污染风险递增之间找到平衡。当环境管理沿着供应链条层层递进至原材料生产环节时,品牌企业将有可能真正实现对IT产品生命周期的污染控制。而由此激发的链式连锁反应,将为中国的污染控制提供强大动力。

  途径二:加强IT企业的环境信息公开,便于消费者监督。

  专家表示,重金属污染防治需要环保、水利、海洋、国土部门联合起来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相关企业应该推动其供应商信息公开,以便将污染排放置于公众监督之下。

  事实上,我国2008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已对有关企业的环境信息公开做了明确规定。

  从企业环境管理的角度看,公布排放数据,意味着企业必须对污染排放量的外检或自检结果进行收集、整理和归档。供应商企业可以借此了解自身的污染物控制状况,而IT品牌亦可对其环境足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冯永锋坚定地说,环境信息公开势在必行,消费者是利益相关者,有权知道事情的真相。

  途径三:进行第三方审核,促进IT企业积极消除污染记录。

  去年,环保组织“绿眼睛”华南自然会办公室主任温美程曾参加了4次特殊的审核——第三方审核。

  “对于有污染记录的企业,要想消除‘劣迹’,要经过3次审核。”温美程介绍说,所谓“第三方审核”,首先是内部审核,称为第一方审核;第二方审核是客户对供应商的审核;第三方审核是外面的咨询公司或者是环保等监督部门对这个企业进行的审核。

  马军说,环保组织的推动已引起了越来越多供应商的重视。去年,就有一些国内供应商主动与他们沟通,做出说明,表示要改进措施,消除不良记录。

  惠普事件后,惠普一家供应商曾多次表示,应客户惠普要求,对环境违规情况进行解释说明,并详细咨询第三方审核相关事宜。沟通过程中,惠普表示愿意努力促进行业供应链环境管理水平的提升。

  途径四:倡导消费者的绿色选择,推动IT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当前世界比较流行“环境责任株连”理念,即任何一个零件在污染环境,就是整件商品在污染环境;生产厂商在污染环境,意味着消费者也在污染环境。“绿色供应链”的末端就是消费者,消费者有权利要求各种商品的销售者对自己上游、支流的“商业伙伴”负起责任来。

  今年1月1日下午,记者对中关村E世界排队购买iPhone4的34个人进行采访。当记者把“苹果”公司苏州联建生产线上受伤职工的情景告诉他们时,排队的人纷纷摇头表示怀疑;半个小时,有人围拢过来请求再讲一遍;40分钟后先后13个人相继走开;剩下的人也在1小时左右陆续离开。

  “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马军说,36家NGO还以此次调研为基础,展开“2010绿色选择消费者行动”,推动消费者关注IT产品生产过程的污染控制,以绿色消费促进IT业加强供应链环境管理。

  马军说:“认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企业仅做到回应是不够的,最终希望这些IT品牌及时有效地识别那些超标违规的供应商,找到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没有任何外界压力下,企业的社会责任完全依靠企业自己主动采取行动、改变企业行为,可能只有一部分企业可以做到,大部分企业则难以做到。”自然之友负责人李波指出,“这就需要每一名消费者利用自己的权利进行选择,选择那些环保的、生产过程不会造成重金属污染的产品。”

  马上就评

  社会责任只是皇帝的新装?

  “苹果”不会是特例,只是有幸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类似表现的企业不会是个案,只是还没有被推上风口浪尖。而由此引发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争论,却一时间沸沸扬扬。其中,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企业到底有该不该履行社会责任?依据企业社会责任反对者的言论,是不是就不该对“苹果”等企业进行指责?为何人们关注最多的总是“苹果”等知名企业?

  企业到底该不该履行社会责任?这一问题在经济学界和社会学界已争论了数十年,但毋庸置疑,在公民意识提高、社会监督增强的今天,企业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和公民的共识。而今,争论的重点已不是“该不该”,而是“怎么样”,即企业究竟该承担哪些社会责任。

  被称为“企业社会责任之父”的伯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为:商人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向有关政策靠拢、做出相应的决策、采取理想的具体行动的义务。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反对者之一,他于上世纪70年代指出,企业的一项、也是唯一的社会责任是在比赛规则范围内增加利润。

  即使是反对者,弗里德曼的提法也有其合理之处,与企业社会责任并没无太多矛盾。他指出的“增加利润”也是有前提条件的,即“在比赛规则范围内”,换句话说,就是合法。将反对者和支持者的观点相结合,可以这样理解,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就是还原企业的本来面目,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其最低层次的社会责任即合法生产和经营。

  是不是不该对“苹果”等企业进行指责?我们不妨退一步,套用反对者的观点来分析。即使企业不该承担其他社会责任,也必须做到遵纪守法、“在比赛规则范围内增加利润”。反观近年来所有被指控不具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其问题的关键往往并不在于企业的道德高尚与否,而在于不遵守游戏规则。对“苹果”等企业指责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此。

  不言而喻,只要企业做到了遵纪守法,就不会出现超标违规排污等行为,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履行了当下所定义的企业环境责任。而绝大多数被指责的企业,翻开其成本单,往往不堪入目,将其利润建立在巨大的环境代价和职工健康成本上。可见,对于企业该不该履行社会责任的争议,并不能成为企业发生污染环境等行为的借口。

  为何人们关注最多的是“苹果”等知名企业?并非由于品牌效应,也并非出于对名企苛刻的要求,往往是由于人们感觉到自己的信任被亵渎。名企往往都披着华丽的外衣,都有“绿色环保低碳”的噱头,都有百十年的口碑积淀,人们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选择名企,往往是出于对名企的信任。当真相被打开,被欺骗的感觉席卷而来,失望和失落让人们难以接受。

  以“苹果”公司为例。一面是以“绿色环保”著称的高科技、负责任企业高调出场,一面是对于重金属污染的质疑三缄其口的抵触,作为国际知名企业,“苹果”公司在企业社会责任拷问下的表现让人们震惊。是否放行知名企业?是否放行IT行业?民意与名企已然相逢,僵局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唯一的途径就是企业直面问题,与公众坦然相对,并做出应有的承诺。

  更进一步说,知名企业更应该成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率。“苹果”在美国做得“不错”,其负责人声称,其在美国企业只有设计和营销环节,不做任何生产,所以不存在污染问题,可在中国的环境足迹却让人大跌眼镜。“苹果”并非忽视企业社会责任,也并非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但却公开回避其供应链管理的社会责任,甚至以此为荣。将环境代价转嫁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苹果”的企业社会责任分明成了“皇帝的新装”,这也是引发公众不满的重要因素。

  小成凭智,大成凭德。这是商界名言,小型的成功靠智慧,而将事业做大做成则得靠高尚的德行,直白昭示出事业成功不可缺少对公平、正义、慈善等正面价值的推崇,而这些价值正是企业要长久生存的根基,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真谛。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