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王大珩:谢绝“中国光学之父”称谓

2011.7.22

  第一次见到王大珩先生是在2007年春节前。那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时任中科院院长路甬祥,率领中科院院士工作局一班人探望先生,记者得以有机会随行报道。

  其时,先生已过90岁,离休已多年。

  一行人来到北京中关村黄庄中科院小区先生家,先生的女儿早已等候多时,先生尚在自己房间。不一会儿,先生收拾整齐,身着深蓝色外衣,在家人搀扶下与路院长一行相互寒暄问好。

  家里人介绍,先生每天9点起床,用早餐,然后读书看报,很有规律。先生虽然在家赋闲,但人闲心未闲。

意外的报道选题

  先生并未停止对科学事业的关注。尤其是仪器仪表的发展,无时不在他思考之中。他不由自主提起这个话题——他不能理解,新中国成立近50年了,中国的仪器仪表事业仍不能紧跟国际发展步伐。他希望这件事情能够得到中央的重视。

  路甬祥当即要求《科学时报》对这个话题给予认真、深刻的思考和报道。

  不久,记者就这个问题首先采访了王大珩先生本人。在他家里,他谈了自己的几个观点,并拿出他收集的资料予以佐证,又给记者讲了他曾经作为部门领导,参与国家事务讨论时,中国仪器仪表事业发展的艰难过程。据此,记者写下了《看似配角 实为核心》一文。

  这篇文章,从采访到完成,前后花了近两个月时间。因为先生不仅要对其中每一个观点予以确认,而且还要对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进行核实。不仅他本人反复琢磨,还请了三位对仪器仪表很了解的身边人斟酌。其中,他的秘书蔡恒源亦对此稿进行多次修改。前后修改6次,才得以最终通过。

  关于中国仪器仪表何以落后,实际上先生心里是有答案的。在记者完成第一篇文章后,他说:“你去问一问金国藩院士,他做清华大学精仪系主任,为何中国这些年都没有出现在国际上崭露头角的领头人?”

  由此,我联络采访金国藩院士,请他分析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

  因为清华是中国人才培养基地之一,金国藩院士介绍的情况具有一定代表性,然而全国高校是否都与清华的情况一样不得而知。为了了解这个学科的发展,记者又采访了中国科技大学等大学的精仪系,写出了《中国何以缺乏仪器仪表领军人物?》。

  完成这篇稿件后,记者获悉,国家对发展仪器仪表有了新的考虑。由金国藩院士牵头,正在调查中国仪器仪表行业的现状,因此,记者得以有机会写出一系列相关文章,并得到了开展系列报道的一次很好的尝试和锻炼。

谢绝“中国光学之父”称谓

  在完成《看似配角 实为核心》一文后,社会上一些人认为记者与先生有很好的私交。因而,有人希望通过记者请他参加各种会议。但先生是一个原则性极强的人,绝不会给“拉大旗做虎皮”的人可乘之机。

  记得,当年有人想号召同行组织会议,收取会议费牟利,并称之为“王大珩学术思想研讨会”。组织者先后3次去王大珩家里请他登台——只需要坐一坐,都不用讲话。均被拒绝。他认为这样的会议没有意义,坚决回绝。

  蔡恒源告诉记者,已九十多岁高龄的王大珩这几年身体不太好,除了关心中国光学事业发展,一直有一件事让他放心不下,即:现在很多人把他称作“中国光学之父”或“中国光学泰斗”。他认为很不妥。

  他说:“把我称作中国光学事业的开拓者或奠基人之一,我都可以接受,但如果说我是‘中国光学之父’,那我的老师严济慈、叶企孙,你们怎么称呼他们?所以请不要再叫我‘中国光学之父’了。”

  2007年12月18日,针对科学界的不良现象,王大珩在《北京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什么是科学精神?》。

  他在文章中概括出科学的六大特征,即科学具备一元性、诚实性或严格性、严谨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一性或严密性、科学与技术并行发展。

  他在文章中指出,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发展经过了许多曲折。原因之一是有些做法、有些探索、有些方针政策是不符合实事求是原则的,这方面我们有很深刻的教训。

  他认为,方针、政策是否科学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的。如果科学化能够搞得好一点,大家的认识就容易一致。在科学化的基础上,人们最容易形成共识,最容易团结在一起。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