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杨德广 华芸:学生不宜过早出国留学

2011.8.16

  目前,选择到国外读高中,正在成为继本科、研究生留学之后,国内学生出国留学的又一轮新潮流。2010年底,上海市教委国际交流处公布的一项留学调查结果显示,出国留学生当中,15~18岁的学生占了近三成。今年4月中旬,教育数据调查机构麦可思联合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表的一组数据表明,在有出国意向的中学生中,近三成人想在高中阶段出国,与过去相比逐年递增。在选择出国的理由中,排在首位的留学理由是“接受更好的教育”(67%),其次是“增强职业竞争力”(38%)。

  不少家长认为,我国中小学应试教育的现状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高考独木桥现象依然存在,而高校的教学质量同样不能让人满意,让孩子早留学是为了寻求国外的优质教育,希望孩子能够进入顶尖的海外名校接受高等教育。对于这种出国留学低龄化,中学就出国的盲从名校之情结,笔者认为并非明智之举。

  唯物辩证法认为,要全面地、一分为二地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对中国的基础教育和外国的基础教育要有一个客观的判断。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认为,中国与美国式的教育,不能讲哪一个好,哪一个不好,要因人而异。中国的基础教育打下的“底子”要比国外扎实。但国内大学,在“信息灵通”方面显然要比国外大学逊色。他在多种场合充分肯定中国的基础教育质量高。

  诚然,有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的确在某些方面比我国先进灵活,如很注重对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教育环境比较宽松等。但从基础教育整体水平而言,外国可真不及中国。比如,今年初,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公布成绩,在科学、阅读、数学素养三大测试项目中,首次参加测试的中国上海学生3项排名均为第一。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局长安赫尔·古里亚的评价:“中国上海学生的表现令人震惊,他们在这次评估的每个领域中都以明显优势领先。在数学领域,上海有四分之一以上的15岁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研究和对复杂问题的建模来构思、概括和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他们在解决新问题时能应用自己的理解和见识以及新的方法和策略。而在整个OECD框架下,只有3%的学生达到这一水平。”据了解,PISA测试的几所中学在上海均不属最好的中学。由此可见,放弃国内优质的基础教育,很早就将孩子送出去留学并非明智之举。

  在出国留学低龄化,更多中学生出国热的浪潮下,我们不禁要问:在国外“中文热”迅速升温的新形势下,割断中国元素,失却了中国文化的记忆到底是否明智之举?

  众所周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地位的提高,中文必将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语言之一。然而,汉语在全世界各种语言中是比较复杂难学的语言,若不是生在中国、长在中国,有二十几年的语言环境,是很难把握真谛的。因此,应在国内多学一点中文,加深巩固中国的文化传统,然后再出国为好,倘若出国过早将来再补学中文就很困难了。据了解,如果小学毕业即出国,只有一般的中文听说能力;如果初中毕业即出国,只能听说中文但不会用中文写作;如果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费用很昂贵,不是一般家庭所能承担的。

  如果说文化、语言的记忆只是孩子成长过程的辅助因素,那么家庭氛围对于人格的塑造则显得尤为重要。中学生出国,若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就难以适应“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艰难生活,也很难融入外国的文化;由于尚未成年,其判断能力和价值观取向都尚未成熟,又正处于需要培养亲情的关键时刻,缺少亲人的温暖和朋友的关爱往往容易让他们的性格变得孤僻,不理解长辈的辛劳,也不懂得去感恩。中外文化的差异,国外开放的氛围,花花世界的诱惑,在没有父母的监管和引导的情况下,为了排遣孤独的求学生活而寻求新奇和刺激,小小年龄把握不住,容易误入泥潭而迷失人生的方向。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把教育看做是一种投资,在作出这笔投资前,给自己作一次投入与回报的评估和计划同样必要。出国留学少则三四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的投入,这对多数家庭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前不久,《东方早报》载文《浦东机场人伦惨剧 母亲接儿归儿却欲杀母》报道了今年4月1日晚,旅日留学生汪某在浦东国际机场刺杀亲生母亲,将自己的母亲顾某连刺了9刀,就是由于学费问题发生口角而产生的悲剧。从本案中看出汪某母亲含辛茹苦,为了儿子出国留学,倾其所有,还四处借债,来满足儿子在日本的一年花费30万~40万元人民币,5年共花去150多万元。他们以为给孩子最好的,送孩子出国留学,就可以成龙成凤了,这样才是尽到父母的责任。杀母的虽是汪某,警示的却是我们整个社会,我们的社会教育、家庭教育。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