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熊丙奇:造假者就该被驱逐出学术圈

2011.9.08

  著名学术打假人士方舟子9月4日在微博发布消息称,我国“千人计划”入选者王志国因两篇论文造假,被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心脏病研究所关闭实验室。媒体从该研究所网站证实:王志国确因学术不端被免去科研权利,其实验室也被关闭。

  王志国受到的处罚还不止这些。此前他已获加拿大联邦政府、相关科研机构及协会数百万美元科研经费,调查结果公布后,相关机构已冻结经费,并永久取消其资助资格。这些“组合处罚”意味着,王被赶出了加拿大的学术圈。 

  学术不端一旦查实,就将付出被赶出学术圈的代价,这在国内看上去实在过于严厉,但如果联系到学术不端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这种严厉的“净化原则”,则是必需的。首先,学术不端制造了不公平的学术竞争,一名学者靠不正当手段获得了项目资助,将比没有获得资助者更有条件出成果,进而可能改变整个学术研究的版图,打击有操守学者的学术发展;其次,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学术造假都会严重误导进一步的学术研究及学术成果的应用,存在学术伦理问题的学者将给学术研究的公信力带来巨大的风险。

  因此,在一名学者被调查证实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之后,先是学术处理,再是行政处理,如果涉嫌违法犯罪,还将进入司法程序,追究责任。

  而国内学术界对学术不端的处理,却经常轻描淡写。大多数情况,针对学术不端的检举会不了了之;而即便调查证实了存在学术不端,对学者的处理,也仅限于行政处理,当事学者,在风头过后,依旧混迹于学术圈,照样拿课题,照样做研究,最多就是换一个单位。如此 “零处理”,使学术不端“零风险”,也助长了学术不端风气的蔓延。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对王志国学术造假的调查,就是由其所在的蒙特利尔大学心脏病研究所进行的,该研究所主任Tardif还表示,“调查报告和参与调查的专家委员名单将予以保密,以继续对此学术不端行为进一步调查”。对此,没人怀疑该研究所调查的公正性。而如果放在国内,研究所和研究员往往是利益共同体,研究所可能以各种理由拒绝对研究员进行调查,且会主动为研究员“分忧”。可能在国内研究所看来,蒙特利尔大学心脏病研究所之举太傻,从联邦那里得来的数百万美元科研经费“打水漂”不说,也给研究所的声誉带来影响。舆论曾呼吁要对学术不端进行第三方调查,但从这一研究所的表现看,最靠得住的学术调查,是学术共同体治理机制,而非第三方。

  现在,加拿大大学研究机构对王志国的学术处理,还给国内学术界带来难题,作为我国第四批“千人计划”入选者,对他的资助,该不该冻结?作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心血管药物研究所所长,他是否还够格担任?如果一个被国外学术圈驱逐的人,还在国内风光地担任重大课题负责人,这如何让我国融入国际学术环境?

  近年来,随着国内学术不端事件的增多,一些国外学术机构和著名国际学术刊物,已经对中国学者“另眼相看”,有人批评这是国外学术圈戴上“有色眼镜”。这其实不是中国学者的问题,而是中国学者生存的学术土壤、实行的学术规则,让人不得不加以防范。我国的学术要获得世界的尊重,看来还真得像一些垄断行业常说的那样——与 “国际接轨”,遵循“国际惯例”。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