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中国低碳转型不缺“政治意愿”

2010.11.28

  “中国政府的一大进步在于意识到,在国际谈判的场合下,一定要联络更多的影响力和声音,今年在坎昆,我们的行动是统一的。”接受记者专访时,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刚从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与非政府组织(NGO)代表的交流会上赶回。

  解振华作为坎昆会议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能在出征前密集接触社会各界,让早年曾是“解主任手下的兵”的吴昌华觉得“不容易”:“解主任还遗憾没时间见到企业和地方政府代表。”

  好在遗憾能在坎昆弥补,他们能在坎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中国日”边会上相聚。12月7日,来自中国的NGO、企业基金会和地方政府将联合展示采自广州、杭州等5市的“低碳发展,中国在行动”纪录片。“中国日”向各国企业和政府发出的1500多份邀请函也纷纷有了回音,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代表、纽约和伦敦市政府官员等届时也有望齐聚一堂,来谈谈“中国的事儿”。

  “在过去的国际交往和谈判中,中国被世界误解得太深。”吴昌华向中新社记者谈起举办“中国日”的初衷:“不是去唱颂歌,而是以坦诚的心态去交流,谈我们的进展、挑战和障碍,让人了解、理解才会觉得可信。”

  “中央‘十二五规划’之下,地方纷纷开始出台‘低碳规划’,中国已经不缺‘政治意愿’,相比众多国家,这是中国非常有优势的一点”,吴昌华说。从城市入手跟踪中国低碳发展的她,见证了地方一级政府近几年来开始思考低碳,探索低碳的努力。

  让吴昌华特别自豪的是,“五省八市低碳试点”之一的广东省,上上下下的地方官员,很多都是她的“学生”。在城市领导力培训课上,“经常是几百人的地方官,整整一下午来听讲”。

  地方官们特别想知道“国际上都在干嘛”?吴昌华为此研究了全球9个低碳城市样本,她发现,虽然低碳模式没有严格的定义,但城市本身有共同的语言,比如城市规划、建筑、交通的问题,在政策工具和方法论上“可比”的地方很多,但“不可比”的是产业模式。

  中国要实现产业结构转型,没有好的经验借鉴,必须自己去探索。吴昌华指出,“执行力弱”是目前中国城市低碳发展的缺口所在。“基础设施、技术、资本、产业链嫁接、能力建设和应对国际市场需求……所有这些都是中国要努力的东西。”

  她给城市决策者的几条建议是:第一,通过政策激励,让企业认可低碳,带动新技术发展;第二,公共财政最有效地撬动资本投入,吸引私营资本投入;第三,给居民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引导生活习惯转变;第四,加强城市间、区域间、政府与企业间、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间的交流。

  在她看来,任何一个城市,在低碳转型的过程中,都需要政府、企业、社会三方要“织起一张结实的网”来支撑。如果把“生态之网”织好,中国将能够以自身的立场和实践为基础,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实质性的贡献。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