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杨福家:“唯SCI论”近乎荒唐

2010.12.06

  如果按照我国SCI论文标准,国际上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都拿不到博士学位。12月2日,2010年上海科技领军人才发展环境论坛在崇明举行,中科院院士杨福家教授在主题演讲中直言,以各种各样指标划分各种各样的科研人才,不利于领军人才的培养。其中,唯SCI论文论的标准,已经到了荒唐地步。

  “千人计划”、“百人计划”、“长江学者”、“科技精英”……目前,各类杰出人才选拔项目层出不穷,评价指标又硬又杂,包括海外博士、年龄界限、回国年限、SCI文章、申报课题、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海外自主创业经验、在国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相当于教授职务的专家学者等十多项。

  杨福家院士指出,人才引进、选拔计划初衷是好的,施行效果非常不好。究其原因是,不少选拔指标备受诟病。例如,领军人才要有留学背景,取得海外博士学位,无形中,这就是对国内博士的否定和排挤。“要知道,日本已经有18位诺贝尔奖得主,有11人是在日本国内取得博士学位。两年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位日本科学家,前往瑞典领奖时,是他第一次出国。”

  衡量科研人才的“金标准”―――SCI论文,更是近乎荒唐。“许多诺贝尔奖得主,是因其博士论文的卓越建树而获奖,根本没有在SCI上发表过文章。如果其生长在中国,可能连博士学位都拿不到,更谈何诺贝尔奖。”杨福家院士强调,评价人才的唯一标准是能力或水平,而不是各式各样的硬指标。以讲师、副教授、教授等学术职称来考核人才已经足够。各种类型的杰出人才选拔计划,完全可以针对各人才层级(讲师、副教授或教授),分层评优选才。

  “科学研究有时就像万米长跑,每一百米都要冲刺,就算是长跑冠军也吃不消。”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潘健生坦言,三五年一次的职称考核,科学家们还能应付得来。如果外加各类人才选拔计划,各种激励指标穿插其中,科研人员几乎一两年就要应付学术“会考”―――想着获取各种考核和奖励,实在难以潜心学术。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