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环保部推五大区域环评 个别地方卯足劲排污

2010.12.17

  国家环境保护部正着手推进环渤海等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以遏制区域性、流域性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

  首次大范围环评

  来自环保部的消息称,14日召开的环保部常务会议听取了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评情况。

  环渤海沿海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沿海、成渝经济区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等五大区域,是我国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布局的重要区域,在我国总体生态安全格局中地位突出。

  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环渤海、北部湾、成渝、海峡西岸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等重要经济增长区正在形成,其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中长期生态安全的总体水平和环境质量的演变趋势。

  据环保部副部长、五大区域战略环评领导小组组长吴晓青介绍,环保部于2009年初组织开展了五大区域战略环评。五大区域涵盖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7个地级市和37个县(区),国土面积111万平方公里,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5,涉及石化、能源、冶金、装备制造等10多个重点行业。

  今年9月,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项目通过了专家验收。“开展地域范围如此之大、行业覆盖如此之广的区域性战略环评在我国还是第一次。”吴晓青透露,有50多名专家顾问和近100家科研单位参与了此项环评。

  吴晓青表示,处理好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对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突出的示范作用,对我国中长期生态环境的战略性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区域性、流域性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已经成为我国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由此引发的大量矛盾和纠纷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五大区域战略环评提出,要努力破解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与生态安全格局、结构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两大矛盾,优先落实产业升级政策、优先保证环保投入、优先加强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确保生态功能不退化、资源环境不超载、排放总量不突破和环境准入不降低四条红线。

  据记者了解,环保部试图通过五大区域战略环评,打破行政区划优化区域产业布局,避免重化工产业临海、临江、临河遍地开花,同时切实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生产力布局提供支撑,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五大区域重点产业优化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指导性意见,引导好区域生产力布局,真正为重大开发建设环境准入严格把关,从源头防范区域性环境风险和中长期生态风险。

  个别地方卯足劲排污

  不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栋生发现,伴随着重化工业的富集,一些区域“正在重蹈太湖流域的厄运”。

  陈栋生以环渤海沿海地区为例称,“环渤海地区三省二市(辽宁、河北、山东和北京、天津)所有的‘大跃进’计划都少不了上重化工业,这么比着干,比着排污,渤海迟早要变成臭海。”

  2007年,环渤海人口超过百万的13个城市180户国家重点监控废水排放企业中,有41户废水超标排放,其中35户属于石油化工、造纸和印染等污染物排放大户,达超标总数的85%。

  国家审计署2009年发布的渤海水污染防治审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环渤海陆源超标排放现象依然严重,环渤海沿岸共监测陆源入海排污口96个,其中超标率为82%。对重点排污口邻近海域进行的监测显示,83%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不能满足所处的海洋功能区水质要求,44%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为四类或劣四类。据统计,近年来进入渤海的年污水量占全国排污水量的30%以上。

  “观察环渤海地区的未来发展,不可忽视的就是这一地区的生态问题。”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和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肖金成表示,眼下“大家卯足劲来排污,渤海成为死海为期不远了。”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刘刚称,“在辽宁最大的感触是,如果照现在的思路发展下去,十年以后可能还得再一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因为还在上马已经严重产能过剩的重化工业,新兴产业很少。”

  事实上,快速增长的重化产业不仅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也让环渤海地区资源环境承载了更大的压力。“资源环境承载力管理是目前环渤海地区面临的特别重大的问题。”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杨开忠教授以水资源为例称,环渤海地区人均水资源仅为420立方米,远远低于全国2151.8立方米/人的平均水平,仅分别相当于东南沿海五省市和全国的24%和19.5%。

  吴晓青在日前召开的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会议上表示,“十二五”期间,环保部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狠抓环评领域改革创新,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全面推进规划环评。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