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回眸2010:节能减排达标 环保任重道远

2010.12.29
banquan15.jpeg

  在挥别2010年之际,本版挑选了生态环境领域的十大热词并加以点评。从这些热词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同时,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的不懈努力,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仍然严峻。  

  走过2010年,“十一五”成为过去。“十二五”即将开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让我们共同努力!     

  减排达标

  【回顾】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两项主要污染物减排10%,“十一五”规划确立的这一约束性目标能否按时完成,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9月,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揭晓答案:污染减排提前达标。

  从一度不降反升到最后一年二氧化硫出现小幅反弹,达标之路坎坷曲折。将污染物减排列为约束性目标,反映了政府治污的决心。与“约束性”紧密相联,是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是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的确立。

  【点评】减排达标不等于大功告成,两项主要污染物总量基数依旧非常巨大,“十二五”期间,氮氧化物、氨氮等也将成为主要污染物减排的约束性目标。未来,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都对减排工作形成巨大压力,从这个角度说,污染物减排是一场持久战。

  环保税

  【回顾】“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开征环境保护税”,再次点燃了人们对环保税的关注。关注的出发点非常复杂,有人指望它能够大力促进环境保护,也有人担心它会增加负担。

  【点评】“环保税”在人们心中热起来,折射出人们对一系列环境经济政策的关注。环保不达标就停贷;企业要上市先过环保关;建立绿色壁垒将污染产品挡在市场之外……几年来,相关部门对环境经济政策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歇,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贸易、绿色证券不仅为环境保护保驾,也正在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护航。

  好的经济政策就是好的环保政策,以经济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时代开始了。

  垃圾围城

  【回顾】每年产生近10亿吨垃圾,去年全国600多个城市总共只清理1.6亿吨,1/3的城市遭遇垃圾围城。目前,垃圾突围战虽已打响,但对垃圾处理方式的争议却在持续……

  面对垃圾围城,已经有不少城市行动起来,但“一烧了之”还是不少城市目前的选择。

  【点评】政府需要消除公众对垃圾焚烧存在的误解,更需要认识到,垃圾减量才是破解围城的根本之道。解决垃圾问题,不仅需要政府的努力,需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共同参与,也需要公众的积极配合。

  据测算,“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年平均投资在400亿元以上。垃圾这个事,干好了,“钱”景光明;做不好,贻害无穷。

  千年极寒

  【回顾】10月6号,南方某报刊登一则题为《北半球拉响极端寒冬警报  中国或难以幸免》的报道,提到千年极寒将要袭击欧洲,还提到中国等亚洲地区也可能难以幸免。报道被各媒体纷纷转载,一时之间,千年极寒这个词语火遍中国,甚至对股票市场、取暖物资市场造成了影响。

  然而,世界气象组织随后发表声明说,有关欧洲将经历千年来最冷冬季、冰河世纪将再现的说法系误传,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欧洲的气象学家从未发表过这样的预测言论。

  据该组织调查,相关流言始于媒体对意大利一位核物理学家的报道,这篇报道曾被波兰一家报纸转载,后经网络广泛传播。有关事实在流传中被夸大和曲解。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鉴于流言在中国和俄罗斯等国传播甚广,该组织决定出面予以澄清。

  【点评】捕风捉影,以讹传讹,耸人听闻――对千年极寒的报道,部分媒体应该反思。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高温、热浪、暴雪、暴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频次增加、强度增强的趋势。天气时常“走极端”,但媒体的报道应该理性客观,不能为吸引眼球而“走极端”。

  堵车之痛

  【回顾】今年初,一场大雪造成北京全城90余条道路拥堵;9月中旬的一场小雨,让全城超过140条道路拥堵……

  近年来,国内一些城市虽然不断拓宽道路、扩张城区、努力改善交通管理,也实施了每周一日限行、提高停车费用等举措,然而,交通拥堵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目前已突破480万辆,北京市交通委认为,如不对小客车数量实施调控,预计2012年总量将达600万辆,届时中心城区的交通拥堵将更加严重。12月23日,在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后,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交通改善的系列措施,提出了“建、管、限”3个方面28条综合措施。在长期强调“建”和“管”之后,北京将“限”也放到了治堵的必要选择中。

  除了大城市堵车,一些交通运输干线的“梗阻”也引起广泛关注。8月下旬,来自山西、内蒙古的大量运煤车,将京藏、京新高速公路以及110国道堵成上百公里的“长蛇阵”,持续多日。

  【点评】在某种程度上说,城市交通拥堵这一“城市病”,是城市化过程中付出的代价。从长远来看,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不能就交通论交通,需要合理规划,综合施治。而交通干线上的煤车拥堵,凸显中国经济发展过程受到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的制约,摆脱这一制约,必须强化节能减排,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坎昆博弈

  【回顾】11月29日至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责任和目标等关键议题上依然分歧严重,谈判进行得非常艰苦。大会通过的决议是各方妥协的结果,“大家都不满意,但是大家都能接受”。

  尽管坎昆会议没能完成“巴厘路线图”授权的谈判任务,但在当前步履维艰的气候谈判进程中,会议坚持了《公约》、《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坚持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确保明年的谈判继续按照“巴厘路线图”确定的双轨方式进行,并就资金、技术、适应等问题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

  哥本哈根会议和坎昆会议,都比原定闭幕时间推迟,经过“加时赛”才达成协议。气候谈判成了充满悬念的博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围绕气候问题的摩擦和矛盾依然尖锐,各方对于发展权和发展空间的争夺依然激烈。

  【点评】中国在坎昆展现了大国风范,发达国家能否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提高中期减排指标,是气候变化谈判取得进展的关键。另一方面,中国已经成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从点滴小事做起,有所作为,为保护地球家园作出更大贡献,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充足的发展空间。

  紫金矿业污染

  【回顾】7月3日下午,福建省紫金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铜矿湿法厂发生铜酸水渗漏事故,9100立方米的污水顺着排洪涵洞流入汀江,导致汀江部分河段污染及大量网箱养鱼死亡。这起事件被福建省认定为重大突发环境事件。但是,作为一家上市企业,紫金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直到12日才对外公布废水外漏事故。

  紫金矿业的环保记录一直不佳。今年5月,环境保护部对2007至2008年通过环保核查的上市公司进行了后督查,点名指出“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在内的13家公司及子公司存在着不同类型的环保问题”。

  紫金矿业年报显示,公司2009年利润达50亿元,第一大股东为代表福建上杭县国资委的闽西兴杭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紫金矿业给当地带来巨大财富。据统计,2006年,紫金矿业对上杭县全部税收的贡献,达到近70%。

  【点评】一次次的污染事件表明,紫金矿业在内部生产管理和环境保护上,没有完全尽到一个上市公司的责任。然而,在汀江污染事故发生后,紫金矿业A股股价不跌反涨,似乎并未受到多大影响。这与英国石油公司在墨西哥湾原油泄漏后股价蒸发近一半形成了巨大反差。这说明,当前国内的环保违法成本太低。就股市投资而言,投资者也没把企业的环保行为当回事。如果亿万股民只买“绿色证券”,拒绝污染企业,紫金矿业这样的企业才会有所顾忌,类似的事件才不会一再发生。

  拉闸限电

  【回顾】今年下半年,为了冲刺“十一五”节能目标,某些地方政府把拉闸限电当成了“撒手锏”。江苏、浙江、河北、山西等省的一些地区先后对一些高耗能企业实施强制性拉闸限电。一些地区甚至对能耗并不高的企业和居民区也搞“一刀切”,拉闸限电没商量。

  在国家发改委要求各地采取积极措施停止“一刀切”拉闸限电之后,这些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点评】节能降耗的约束性目标几年前就定了,但有些地方在执行当中前松后紧,到今年最后阶段,为实现这个目标,采取了拉闸限电的错误做法。地方政府应该思考,拉闸限电的做法为什么受到诸多质疑?“十二五”仍然要考核节能减排,难道最后还要靠拉闸限电临时突击吗?  

  沙尘暴

  【回顾】3月中旬到3月底,我国每隔三四天就遭遇一次沙尘天气过程。3月19日至21日,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先后影响21个省(区、市),连台湾都受到影响。

  今年我国出现的沙尘天气比去年同期次数多、强度强,主要原因是冷空气和蒙古气旋势力强、气温回升快导致土壤失墒严重。

  【点评】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不可能消灭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沙尘暴面前就无所作为。造林种草、增加植被、减少人为破坏,是减轻沙尘暴危害的重要措施。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沙尘天气总体呈减少趋势,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努力已经显现成效。

  生物多样性

  【回顾】2010年是“国际生物多样性年”。资料显示,在全世界47677个被评估物种中,约36.3%的物种有濒临灭绝的危险。

  9月,《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经国务院常务会议第126次会议审议通过。

  【点评】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反过来,破坏生物多样性,人类将无法独处。然而,冻原上挖虫草、沙地里找发菜,迫于生计的人们找不到更好的出路,只能成为生态灾难的制造者。让保护在减贫中前行,在发展中保护,才能遏制物种锐减。中国是物种资源丰富而又面临严峻形势的发展中大国,保护之路,也是探索之路。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