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学术研讨会在地理资源所召开

2011.3.02

  2月22日,由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主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承办的“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学术研讨会”在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召开。

  研讨会邀请科技部社发司资源环境处处长徐俊、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监测处处长杨智、环保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副主任王桥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纪远研究员、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委员会委员赵士洞研究员、中国林业科学院湿地研究所所长崔丽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钟祥浩研究员、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徐海根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欧阳志云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邵全琴研究员、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科学委员会秘书长于秀波副研究员等11位主讲嘉宾就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专题演讲,国家发改委西部司农林生态处肖渭明处长应邀做了书面发言。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冯仁国副局长等领导参加了会议,会议由资环局国土与遥感处黄铁青处长、生态与环境处庄绪亮处长主持。来自中科院地理资源所、遥感所、山地所、植物所、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林科院、中国农科院,以及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河海大学等科研机构和大学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参加了研讨会。

  上个世纪末以来,国家对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给予了空前的关注,安排了超过1万亿人民币的资金投入,开展了一系列的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取得了突出的生态成效。为了巩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已经取得的成果,全面实现国家生态保护的根本目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进一步指出:“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成果,推进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保护好草原和湿地。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是全面认识生态系统的现状与变化趋势,从而为国家生态保护战略的落实和生态系统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为国家和重点区域的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基于上述背景,本次研讨会的主要目的是:就“十二五”国家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的主要需求、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的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区域生态系统与生态工程实施成效监测与评估等相关问题开展深入研讨,以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期间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实施对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工作的要求,凝练“十二五”生态监测与评估的科技攻关目标与重点关键技术突破方向,进而提出“十二五”国家生态监测与评估技术体系的框架。

  研讨会的12个特邀专题报告和书面报告,包括了国家生态保护与恢复科技工作进展与规划设想、全国草原监测情况及“十二五”科技需求、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的遥感调查计划、西部重点生态区综合治理规划研究、国际生态系统评估进展和成功案例、全国湿地生态现状与定位观测研究、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效益监测评估、中国重要生物物种资源监测和保育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管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关键技术研发”取得的主要成果、我国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战略、“十二五”西部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战略等内容。在研讨会上,参会人员还就报告内容开展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

  刘纪远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研讨会为与会人员提供了很多宝贵信息,监测评估不仅局限于观测数据的罗列和评估指标的量化,更重要的是要将研究成果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为国家生态系统的综合保护与治理,为“调整结构,优化功能,提高服务”目标的实现,做出实质性的决策支持贡献。科研人员应齐心协力,通力合作,为政府决策提供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科技支撑与服务。

  庄绪亮代表会议主办单位作总结发言,他指出:科研工作者在“十二五”期间应加强对科学问题、关键技术的梳理与思考,制定监测评估的标准体系,克服技术难点,强调产品与应用;要加强对国家需求的理解,有的放矢,通过实地考察与研究,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各单位要加强合作,争取资源,为全国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大工程和科学决策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