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中科院院士陈达谈核辐射危机

2011.3.17

  3月11日日本宫城县东北部发生里氏9级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而地震与海啸导致的核辐射危机,更引起了日本、亚洲临近各国乃至全球的高度关注。面对公众谈核色变,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核技术系陈达教授昨日在宁表示,该事件不太可能演变成“切尔诺贝利”式的最高级别核事故,而我国核电站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所以市民无需过分担心。   

  是化学爆炸而非核爆炸

  陈达院士首先纠正了一些外界的信息,他指出:福岛核电站发生的是氢气与氧气反应的化学爆炸,而非核爆炸。核爆炸是由核裂变瞬间释放大量能量引起的,并伴有大量放射性物质的向外弥散。而东京电力公司负责运营的福岛第一核电厂共有6个机组,地震前4、5、6号机组已处于维修停堆状态,在地震时1、2、3号机组已经安全停堆。因极端恶劣外部环境发生“超设计基准事故”,造成堆芯冷却失效,停堆后的大量余热造成了如今的危机。

  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核事件分级表”的规定,核安全事件共分为7级,其中1级至3级为事件;4级至7级为事故。日本当局将本次核事件定位4级,而法国核安全局认定为6级事故。陈达院士表示,就目前掌握的数据,还不足以对本次事故进行定级。核事件分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对于该事件处理方式,需要进行更为广泛的专业监测。目前来看,该事件不太可能演变成“切尔诺贝利”式的最高级别核事故,因为达不到临界质量,所以不会影响中国。

  低辐射广泛存在生活中

  日本的核事故引起了社会不同程度的核恐慌。作为一名在核技术研究领域从业将近50年,先后参加国家40余次重大核试验的专家,陈院士表示:辐射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存空间中,土地、食物、水、宇宙中都存在天然辐射,做CT、X光检查也会有辐射,坐飞机10个小时就会接受到30个微西弗的辐射,低剂量的辐射在人体的耐受范围之内,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据媒体报道,地震后东京辐射超标20倍,即达到2微西弗(天然环境本底不高于0.1微西弗/小时),而公众一年的辐射剂量在1毫西弗(1000微西弗)以内都是安全的。作为核技术工作者,陈院士表示,他一年的辐射剂量在20毫西弗以内。

  江苏核电站具良好安全性

  对于我国核电站的选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地质、气象、水文、人口等众多因素都会考虑在内,在设计时就会加入众多安全防线,并留有足够余量。据专家介绍,发生事故的日本核电站建设时间都较早,几个反应堆已经快到寿期了,一些是1971年、1974年、1976年建设的,都是二代堆,建设标准是40年至60年。与之相比,国内核电站安全性更有优势。以江苏田湾核电站为例,它采用“二代加”压水堆技术,其安全设计优于当前世界上正在运行的绝大部分核电站,它发生堆芯严重损毁或熔化事故的概率比当前运行的核电站低几十倍,发生严重放射性泄露事故的概率比当前更低上百倍。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