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规范学术期刊不能仅盯着“出口”

2011.3.21

  一场针对学术期刊质量的整顿山雨欲来:日前,新闻出版总署称将全面整顿以“版面费”盈利的学术期刊,8种严重违规的期刊已按程度不同分别受到了停业整顿、警告、通报批评等处罚。向广受公众诟病的“版面费”挥出重拳,新闻出版部门此举既顺民意,也快人心。

  对中国学术界生态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样的整顿实非易事。据统计,我国现有的学术期刊逾七千种,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在期刊中所占比例,都远远高出发达国家水平。即便如此,相对于学术界发表论文的需求,版面的缺口仍显得相当大。原因很简单,在现有的学术评价机制下,论文数量是发表者拿学位、评职称的主要依据,也是衡量科研人员或学者“产能”的重要标准,一旦发表论文成为“刚需”,学术期刊的生态有可能会出现房地产市场式的泡沫。

  一些质量平庸、内容粗糙的学术期刊在这种刚性需求下应时而生。由于受众少,发行量小,除了部分受政府、高校或其他学术机构支持的知名刊物外,大部分学术期刊都很难走上市场化经营的道路。最简便也几乎是唯一维系运营的方法就是靠“版面费”盈利,谁发表谁花钱。面对这种情况,仅负责“出口”、管不了“来源”的新闻出版部门无疑有相当的难处和尴尬——如果对学术期刊的现状放任自流,无疑是为论文买卖与学术不端提供土壤;但如果真的大刀阔斧、去芜存菁,又会在客观上对现有的学术评价机制构成对抗,把数以十万百万计等待拿学位、评职称的学子和学者置于“夹心”位置上。新闻出版部门此次处罚8家严重违规期刊,似乎也让人品读出了一丝为难心态:现阶段只能抓大放小,一方面杀一儆百、以儆效尤;另一方面也要避免“水至清则无鱼”的局面。

  今年一项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科研人员发表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而论文的引用率却排在世界百名开外。数量和影响力已经严重不成比例,甚至构成了某种讽刺。在写论文、发论文、以论文换学位和职称的过程中,有多少真正有价值的成果?又有多少自欺欺人的游戏和笑话?这当中固然有学者自律的问题,但核心原因始终在学术评价机制上。只有在学术链的“上游”正本清源,斟酌使用量化标准,形成学术成果影响因子的评估机制,才能为“下游”学术期刊的生存发展创造良性生态,才能使学术期刊的出版质量得以提高、出版秩序得以规范、深度改革成为可能。而这,显然不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一家的责任。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