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垃圾袋贴上门牌号 实名制管得好垃圾分类吗?

2011.3.23

3月17日,杭州一些社区利用“透明垃圾桶”形象地向居民展示垃圾如何分类。

  从去年4月开始,“垃圾实名制”在杭州市的两个街道先后试点实行,旨在推动垃圾分类观念与习惯在居民中的普及。这项刚一推出就备受关注和质疑的探索,试行一年间取得怎样的成效?能否进一步推广?近日,记者作了一番探访。

  实名制寄望解决责任不清问题

  居民垃圾分类要有监督和约束

  杭州市的垃圾分类试点始于2010年3月25日,随后,各个城区的试点小区逐步增加。为了更顺利地推进垃圾分类,杭州市在前期投入不少人力物力做宣传普及和各项准备,比如印发宣传册页、制作宣传栏、培训保洁员等等。尽管如此,垃圾分类还是面临开头难。

  一位社区保洁员说,推广垃圾分类后,还是有些居民图省事,将家里垃圾混装起来;有的居民虽然在家将垃圾分类了,但到了垃圾桶旁边,看到哪个桶敞着口就随意扔进去,要是两个垃圾桶都盖着,索性直接把垃圾放在盖子上,甚至直接将垃圾扔在楼道口;也有的居民确实对垃圾分类认识不够,常有分类错误的情形。

  针对这些普遍性问题,去年4月,杭州市上城区湖滨街道率先提出实行“垃圾实名制”,涌金门社区染坊弄小区、青年路小区见仁里成为首批试点小区。

  实行垃圾实名制后,发给小区每户家庭的厨房垃圾专用垃圾袋上,都贴了门牌号。在小区城管服务社主任和卫生委员的组织下,由一名专职人员和一名社区志愿者定时检查垃圾分类情况,每月统计并在楼道内公布。

  湖滨街道负责人说,实行实名制,主要想解决垃圾分类中责任不清的问题。通过可追溯的实名制,能够有效追踪到每一袋垃圾是哪户扔的,及时分析哪些分类没有到位,既便于跟踪指导,也可以通过定期公布家庭垃圾分类情况,起到监督的作用。“这样,居民在扔垃圾的时候多少会有些压力,久而久之能够‘促使’甚至‘迫使’大家提高垃圾分类的自觉性。”

  去年11月,杭州市拱墅区大关街道也借鉴湖滨街道的经验做法,在翠玉社区选择了几幢居民楼,试行“垃圾实名制”。

  分类准确率比一般社区高20%

  实名制在争议中取得成效

  走进最早试行“垃圾实名制”的湖滨街道东平巷社区,小区楼道内张贴的“垃圾分类积分示意图”上,以“红、黄、绿”三色区分标注,每户家庭当天垃圾分类准确率达到80%标注为绿色,积3分;准确率60%至80%的标注为黄色,积2分;准确率低于40%的标注为红色,积1分。一看便知,搞这样一套“考核”系统,社区工作人员费了不少心思。

  实名制不仅仅有约束,同样也有激励。垃圾分类做得规范、积分高的家庭,能够获得额外的免费垃圾袋,定期还会排名评比,得分最高的家庭将获得清洁工具等日用品。如果有家庭经常被亮“红牌”,会有义务监督员上门提醒。

  不久前,在杭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检查中,东平巷社区成为全市第一个垃圾分类投放和分解率获“双百分”的社区。

  湖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姚杰说,居民小区试行“垃圾实名制”后,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分类准确率一般都能提高到80%以上。最近一次抽检显示,杭州市垃圾分类的平均投放准确率和分类准确率分别为53.6%、60%。也就是说,已开展“垃圾实名制”的小区,垃圾分类准确程度要比一般小区高出20%以上。“垃圾实名制”确实发挥了作用。

  “扔个垃圾都要贴标签,社区管得太宽了”,“垃圾实名制”试行初期,一些居民也有不少意见。“吃的什么都能被看到,这有点离谱了。”顾虑“垃圾实名制”会暴露个人隐私的也有不少。

  在试点过程中,街道和社区也综合多方意见,使“垃圾实名制”更加务实有效,将督促居民垃圾分类与保护个人隐私尽可能统一起来。比如原来在垃圾袋上要标明家庭门牌号,现在改为标记所在楼层,减少居民的顾虑。“考虑得周全了,推行这一制度的阻力也小了。”姚杰说。

  杭州市容环境卫生监管中心主任、杭州市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所长张束空认为,“垃圾实名制”之所以产生效果,是因为这一监督机制同时具备奖惩两方面内容,这种奖惩更多地体现在心理感受上,而非物质层面。“奖,是指对居民文明行为的肯定,并通过张榜公布,获得更多人的肯定和认同;惩,是指通过实名制,让居民知道有人不支持垃圾分类、不环保,在邻里间给他一个压力,让他也开始注意垃圾分类。”

  “垃圾实名制”非长效机制

  推动垃圾分类需多手段协同

  “垃圾实名制”试点近一年,成效显著,可以大面积推广了吗?

  “只有志愿者持续推进,这项工作才能顺利启动,做得不走样。”在张束空看来,推行“垃圾实名制”,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取得社区内绝大多数居民的认可与支持,二是社区干部、志愿者等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目前看来,大多数社区还不具备这些条件。

  “‘垃圾实名制’不可能一用就灵、一劳永逸。垃圾分类需要多种手段共同推进。”一位社区志愿者告诉记者,像垃圾分类实行较好的东平巷社区,除了试行“实名制”,还想了不少办法,比如通过短信、网络等平台大力宣传,在青少年中开展低碳系列行动,针对老年居民开展垃圾分类知识竞猜及低碳专题演出等。“可以说,垃圾分类准确率的提高也是综合手段发挥作用的结果。”

  “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能急于求成,只能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来实现。”张束空认为,“垃圾实名制”确实起了一定作用,但它只是垃圾分类起步阶段的一个特殊办法,而不是一个长效机制。随着居民垃圾分类观念不断提高,习惯逐步养成,“垃圾实名制”这样的措施可以退出。

  据了解,新加坡、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针对垃圾分类都立了法,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会被罚款。如台湾,在垃圾箱上都会有明确提示,不按规定进行垃圾分类投放的将被处以1000到1200元新台币的罚款。

  目前我国对于垃圾分类的立法仍是空白。在北京、杭州等地,相关立法工作正在积极准备中。用法律来规范市民垃圾分类行为,是人们的期待。但是,专家认为,现阶段国家仍需靠政府投入、立法保障、经济手段三者并用,不断推动垃圾分类。

  垃圾不分类 “罚”还是“不罚”

  作为国内第一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方面的政府规章,2010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办法》保留了此前颇受争议的罚款内容。对个人不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的,责令整改,拒不改正的,处以每次50元罚款;单位不按规定分类投放城市生活垃圾,处以每立方米500元罚款,不足1立方米的按1立方米计算。

  不久前,北京市有关方面透露,年内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中,“居民不分类倒垃圾罚钱”的条款在正式条例中将被删除。

  草案规定,对生活垃圾从产生到处理的全部过程进行分类,对生活垃圾实行计量收费,对垃圾不进行分类投放的居民会进行处罚。根据征集意见反映的情况,条例草案中罚款的规定将被取消,改为规定垃圾分类管理者负有法律责任,如果出现问题,将对其进行问责。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