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陈赛娟院士研究组最新Blood文章

2016.10.18
头像

王云渤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的陈赛娟(Saijuan Chen)院士及同事们,近日在Blood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的通讯文章,介绍了研究组12年以来,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砷滞留,和慢性不良反应的随访结果。

  白血病是目前最致命的癌症之一,在四十岁以下男性、二十岁以下的女性中,白血病的死亡率占据了恶性肿瘤排名的首位。其中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为代表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其危险性更是难以想象。

  上世纪70年代以前,APL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用化疗,5年的无病生存期,国外报道在30%左右,国内由于缺乏有效的支持疗法,只能达到10%左右。再加上这种白血病的细胞里有一些促凝物质,往往一经化疗,细胞溶解就会释放促凝物质,可能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继而发生出血。一旦出血发生在颅脑,就会危及生命。

  陈赛娟院士研究组为阐明APL的发病原理和治疗机理迈出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他们提出“协同靶向治疗”,即用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前者是维生素A的衍生物,没有化疗的副作用,后者就是人们常说的“砒霜”。

  研究表明对维甲酸和/或化疗耐药的APL复发病人应用三氧化二砷的话,完全缓解率可达90%以上。之后研究组通过对85例APL初发病人联合用药随访7年的研究,表明5年无病生存率达到90%以上。

  目前针对这种治疗方法,很少有介绍其不良反应,长期毒性和ATO 辅助致癌作用,就此在最新这篇报道中,研究人员通过多年的跟踪调查,指出!--[if gte IE 9]ATRA/ATO 组合治疗方法疗效好,未出现毒性AEs或扩散肿瘤的报道。不过ATO滞留会比健康对照组稍微高一些。

  陈赛娟研究组在大量动物实验、分子调控网络及随机临床对照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联合方案,通过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协同靶向治疗535例初发APL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达92.9%。该治疗方案的长期安全性亦得到充分证明。目前正在将APL协同靶向治疗的思路进一步拓展至其他类型白血病,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此外,陈赛娟团队还在国际上率先提出DNA甲基转移酶3A(DNMT3A)等表观遗传相关基因异常是构成急性白血病发病的第三类致病基因的理论,证实了DNMT3A基因突变是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始动因素之一,是诊断和预后监测的重要分子标志和药物靶标。研究团队还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和M2b急性髓系白血病多步骤发病原理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重要发现,为拓展白血病协同靶向疗法奠定了重要基础。

  作者简介

  陈赛娟

  1989年获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国家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上海)主任,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工程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法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

  长期致力于白血病发病机理与治疗研究。率先提出并实施了白血病基因组解剖学计划,发现了一批新的白血病发病相关的突变基因与融合基因,揭示了白血病发病的新机制,为临床诊断、预后判断和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生物分子标志和靶标,建立了急性髓性白血病(AML)预后相关的分子分型体系,进一步丰富了白血病多步骤发病机理的内涵,为制定分子靶向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以AML中的两个亚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和AML-M2b为研究对象,成功地实现了APL 新型协同靶向治疗,并进一步将这一思路拓展至其他类型白血病。陈赛娟教授和她的团队发表了包括Nature Genetics、 Science在内的国际高水平期刊论文300多篇,被引证数达20000余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特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10余项。

生物通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