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守水有责理念深入人心 广西保护西江初见成效

2016.10.18
头像

王云渤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记者日前从位于西江段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交接断面的界首自动监测站了解到,汇集了广西85%地表水的西江,近年来均以优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水标准的水质送水出广西,奔流向珠江,奔流向粤港澳。

  日夜奔腾不息的西江,为何近年来都能将优质水送出广西?西江流域的各地市为保护西江做了怎样的努力?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采访中,广西西江流域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那就是“守水有责”。在“守水有责”的理念下,柳州、来宾、河池3市签署了《“柳来河一体化”环境保护合作框架协议》,建立起流域共同保护、上下游共同治理的区域环境保护协作机制。来宾、梧州、柳州等地市建立了党政主导、部门共管的环保“一岗双责”的工作机制,通过建立联动机制,形成了大环保格局。

  此外,在“守水有责”的担当下,广西西江流域的设区市通过创新管理机制,加大联合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通过治理农村污水垃圾,有效整治农村面源污染;通过搭建环境信息化系统,有效提升西江流域的环境监管效能。

  来宾 加强水源林保护和建设

  大瑶山是西江的重点源头之一,为确保西江沿岸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来宾市始终坚定不移地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水源林的保护和建设。

  目前,大瑶山的水源林面积已经从113万亩增长到158.59万亩,有效保障了西江流域内的武宣、桂平、平南等7个市县近500万人的生活用水和2000多万亩农田的生产用水。据有关专家估算,每年的社会贡献值高达26.26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从“十二五”期间的数据来看,来宾市共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111个,其中农村污水处理类项目57个,农村垃圾处理类项目54个,项目投资金额总计7416万元。目前,来宾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基本正常运行,达标排放,项目区域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0%以上。

  柳州 严厉打击水环境违法行为

  为严厉打击各类水环境违法行为,柳州市针对电镀、造纸、制糖等废水排放重点行业企业进行专项排查,依法关闭问题严重且整治不力的企业。

  “十二五”期间,柳州市共查处废水违法排污案件17起,处罚金额188.43万元。此外,柳州市还积极推进取缔“十小”企业工作,整治十大重点行业,集中治理工业集聚区

  水污染,推进竹鹅溪二期整治工程建设,全力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柳州市共安排经费4995万元,先后实施了20个农村水环境整治示范项目,目前已经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并投入运行的项目共17个。

  柳州市建设了洛维、柳城北浩、三江梅林、柳江露塘4个水质自动监测子站,可实时开展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等项目监测。

  贵港 推进重点企业治污工程建设

  贵港市建立了环境保护分级、分类管理机制,明确了各市、县、区以及各部门环境保护执法监管共同责任,相关部门协同作战、齐抓共管环境保护成为新常态。

  秉持“控制增量,削减存量”的原则,贵港市以加快城镇污染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以及规模化畜禽养殖减排工作为重点,着力推进重点排污企业治污技改工程建设,累计投入约14亿元,完成水污染减排项目644个。近5年来,辖区内各主要江河的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

  此外,自2011年以来,贵港市还积极开展涉及本市4个县8个乡镇82个行政村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建设,受益人口达42.48万人,每年收集转运处理生活垃圾18.6万吨,并在8个村屯开展了农村污水处理项目试点建设。

  梧州 推进城市污水直排口整治

  为积极推进城市污水直排口整治工作,梧州市共关闭了30个位于饮用水水源地一级和二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全市建成并投入使用了11座污水处理厂,大幅减轻了城市生活污水对西江水环境的污染。

  此外,梧州市在全市重点辖区岑溪市、苍梧县、蒙山县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建设,建成93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两个配套污水收集管网、1座垃圾中转站、3790套垃圾收集转运设备,受益人口约23.4万人。

  近年来,梧州市环境监管移动执法实现市、县两级全覆盖,基本实现环境执法规范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环境监察执法效能。黄华河广东—广西省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京南水质自动监测站的重金属监测模块等项目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可实时监测并提供西江跨省界断面水质的重金属数据,为确保西江流域水环境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满足西江流域珍稀保护鱼类以及经济性鱼类的洄游需要,实现西江流域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平衡,梧州市的长洲水利枢纽工程建成了我国目前最大的过鱼通道。经过多年的研究证实,通过鱼道洄游的鱼类种类可达61种,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花鳗鲡以及四大家鱼等,为西江流域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国环境报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