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学者谈辐射防护:盲目乱用防辐射药品将适得其反

2011.4.25
  明天(4月26日),是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25周年。日本3月11日9级大地震导致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核辐射危机也已持续了一个多月。目前,日本原子能安全与保安院已将此次核泄漏事故等级由原先的5级提高到7级。这意味着,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达到了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同样的等级,属于最高级。种种核污染现象造成了公众一定程度的恐慌,需要核专家代表科学共同体发出理性的声音。日前,由中国科协组织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第三期,又一次将目光聚焦日本核泄漏事故,来自不同领域的权威专家和媒体记者、市民代表“聊”起了核辐射科学知识。为了进一步消除大家的疑虑和恐慌,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本期我们编发了此次活动中专家的部分发言。

  傅满昌:辐射防护:要重视,但不要紧张

  核辐射为什么能够伤害人,这就是因为射线,涉及射线和物质的相互作用。我们所谈到的“伤害”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外照射,外照射主要是皮肤烧伤,引起白血病,破坏红血球和白血球,另外改变细胞结构和基因,能够造成两个效应:一个叫做躯体效应,包括表面烧伤、癌症,还有一个是遗传效应,可能在未来的第二代产生基因变异,影响第二代的健康。

  防护的方法从外照射来讲,主要是对飘来的一些放射性烟云、尘降物发出的射线造成的伤害进行防护,一般有三种办法:一是距离防护,离开的远一点,辐射效能就会减少。第二种是时间防护,接触的时间短一点。大家知道福岛核事故发生以后,很多抢险队员在里面工作的时间很短,有的几分钟,有的几秒钟,有的可能稍微长一些。时间长短根据放射性的剂量水平和工作人员能够接受的累计剂量,可以算出来能够在里面工作多长时间。第三种是屏蔽防护,比如我们做X光透视的时候,医生要带一个铅板的围裙进行防护。

  第二类是内照射。内照射防护的办法,主要是防止放射性气体、烟尘、粉状物进入到体内,一个是房间要通风,不要尘降,一个是要戴口罩,还一个是食物链,比如吃的蔬菜、瓜果、粮食、鱼类要检测是不是有放射性污染,如果有的话就不要吃,吃了以后会进入到体内造成内照射。内照射最严重的是α射线,虽然射程很短,但是伤害能力非常强。

  说到防护,大家知道前一段碘片很盛行,这个有没有作用?有作用,但是必须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大家知道碘-131放射出来,如果吸收了以后,可能在甲状腺进行沉淀,破坏人的甲状腺,造成甲状腺癌。如果在事故前和事故后马上吃碘化钾,碘片会有选择地吸收,沉积在甲状腺当中的碘就会饱和,放射性碘-131就进不去了,就能够抗病。但是不适当用这个是没有好处的,对身体反而有害处,不能盲目地乱用防辐射的药品。

  辐射防护,我们要注意根据国家公布的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第一要重视,第二不能紧张,我们的技术水平能够检测到空气放射性水平到底受污染的影响是多大,对我们的海洋水资源影响有多大,我们的土壤里放射性沉降物到底有多少,是不是要采取措施。我们国家已经检测到放射性物质,但是远远低于影响健康的水平和国家设定的安全标准,所以目前大家不必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总之,按照政府相关部门发布的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是完全可以把放射性污染的危害降到最低的水平。

  陈竹舟:政府的“提法”较科学

  我们通常看火电厂燃煤烟囱排放,刚开始出来的时候是一个点很黑,说明它的浓度很高,但是随着扩散增加,这个烟很快体积就变大了,颜色也逐渐变淡,最后就看不到了。看不到不是说明没有,而是浓度很低,放射性物质也是经历这样的过程,我们通常讲是大气的迁移和扩散的过程。

  我们把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空气叫做放射性烟云,也就是说随着迁移继续增加,大气里头或者放射性烟云里的放射性物质含量逐渐在变少,中间还有使得放射性物质变少的其他机制,比如地面的沉积,特别重要的是降水引起的冲刷作用,会把大量的烟云当中的放射性物质夹带到地面上。特别是一些重的,不容易挥发的,比如像铯,一般都在近距离就沉降下来。

  还有放射性的衰变,比如一些短寿命的,像碘-131,够8天就少了一些,再过8天就剩下1/4,再过8天就剩1/8,自己就会衰竭的,就是说时间长了碘-131自己也要逐渐消亡,在大气的过程就是这样的,也会出现峰值,在全球范围内输送,最终你在美国也好、在其他欧洲国家或者在我们国家,陆陆续续都会监测到放射性物质。

  下面谈一下日本核事故对我国环境的影响。我国有关部门的权威发布,开始说“对我国环境没有影响或者对环境不造成影响”,现在用的是“不会对我国环境及公众健康造成危害”,这个提法应该是比较科学的。大家不知道能不能理解,我想用一些简单的数据说明一下。

  例如,前几天我国测量到的空气中的碘-131是负3贝克到负4贝克,2010年出版的《中国辐射水平》一书给出来的数据,我们室内中的浓度是每立方米平均是44个贝克,这样就可以看出碘-131给人们增加的量是很小的量。

  又比如目前从我国部分地区抽检的菠菜表面发现了极微量的放射性碘-131,而《中国辐射水平》给出的数据显示,我国蔬菜和水果里含有的天然性放射核素,比如说铅-210、钋-210、镭-226等放射性含量,比这个含量要高得多,高一到两个数量级。

  大家知道,我们每年接受的天然本底辐射平均是2.4个毫希,但是这在不同的地区是不一样的,变化很大,比如北京就比较低,到了福建、广东、香港就比较高,可以增加百分之几十甚至更多。同一个地方也不一样,比如都在北京,冬天和夏天就不一样。因为冬天大部分的家庭都关窗户,冬天就高,夏天开窗会比较低。冬天和夏天就相差一倍。更简单一点,屋子里开窗不开窗接收到的辐射比你吃进去的蔬菜含的辐射大得多。

  我再举一个例子,广东阳江地区是属于高本底地区,天然辐射剂量是每年6点几毫希左右,不是很多。卫生部专门在那里做了居民健康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这里的癌症发病率比其他地方并不高,甚至还低了一点。

  周平坤:生命离不开辐射,但又不能过量

  辐射说起来是抽象的概念,到底有哪些类型呢?第一是产生α粒子,它有两个大的特点,第一是电离能力非常强,产生的损伤很难修复。第二是这种辐射的穿透力非常有限,一张纸就可能挡住。

  另外是β粒子,危害性比α能力要弱,但是穿透能力比α要强一些,一张纸挡不住它,但是用一个铝板可以挡住它。具体来说,现在谈的最多的是碘-131,它就是β粒子。

  还有γ射线,这一类射线的穿透力非常强,要有非常厚的铅板才可以挡住它,它所引起的损伤是外照射,即使不到人体里面去,即使不接受它,甚至还有一些距离,仍然产生辐射。

  下面我们来谈谈生活中的“核辐射”。其实,人类祖祖辈辈就是生活在一个辐射的环境里。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天然辐射。这种辐射来自空间(宇宙射线),也来自土壤、水和空气中发现的天然放射性物质。甚至我们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辐射源,也就是说人体里面就有一些很微量的核素。其他的就是在生活中接受医疗X光检查、拍胸片、高空飞行等,比如坐七个小时的飞机可以达到0.05个毫西弗的水平。把这些所有的都加起来,公众一年所受到的辐射量平均是2.4个毫西弗的水平。

  生命是离不开辐射的,这里有两个概念:一是人的整个自然进化过程,就是在辐射的环境当中,生命离不开辐射,这也是有科学依据的。我们曾做生物学研究,做一个特殊的环境,也就是利用铅板,把所有的辐射都屏蔽掉,把实验生物放在这里养,并且这些生物吃的喝的东西都把放射核素去掉。实验表明,生物这样生活,它的寿命比正常环境的寿命还要短。其实辐射也是生命之源。二是高本底地区,比如广东的阳江地区,那里辐射水平比其他地区整体水平要高,发现这个地区人群的免疫水平和免疫功能比其他地区的人群高。

  生命是离不开辐射的,但是同时又不能过量。这个量的概念,就像喝酒,如果喝一点对身体有益,如果喝多了就是对身体造成伤害。辐射也是一个量,只要不超过这个量,对人体是没有伤害的,如果超过这个量当然会产生伤害,比如肿瘤、遗传损伤,最典型的就是最早发现放射性核素并且去提炼放射性核素的那些科学家,比如皮埃尔・居里,就是居里夫人的先生,他就是最早从沥青里面提炼出镭,把这个含有放射性的镭贴到手臂上面去观察,看看是否发生什么变化,结果发现这种放射性会引起皮肤的损伤。人类是这样认识到放射性的危害的。

  至于要不要服用碘化钾,什么时候服有具体的规定。ICRP(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建议,预计到甲状腺剂量达到100个毫西弗,才有必要服用碘化钾。我国现在的辐射量远远没有达到这个量。服用的时间不当,反而会产生有害的作用,如果吸收放射性4个小时以后再去服用碘化钾,就会把放射性碘锁定在甲状腺内,使它排除不出来,起到反作用。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