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中国水母研究计划”完成首次海上考察

2011.4.26

  4月25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国近海水母爆发的关键过程、机理及生态环境效应效应”项目完成首次海上考察,顺利返回青岛。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三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于4月6日从青岛起航,搭载了26名科学家,从东海向黄海由南向北观测,设定12个断面,68个大面站,进行了常规物理、化学、生物参数进行观测,重点关注开展水母研究需要的环境和生态参数(盐度、溶氧、浮游植物粒级、碟状体以及底栖生物等),获得了大量数据资料和样品。

  该航次首席科学家张光涛研究员介绍,本次海上考察的科学目标是,获得观测期间黄东海目标海域海洋学与海洋化学等关键环境指标参数,为下一部开展研究水母暴发的环境基础提供现场参数;重点关注水母暴发的源头(水螅体栖息地)及其影响区域的基本环境参数的获得。同时,获得水母暴发前期基本的生物场背景资料;重点针对水母水螅体可能栖息地及邻近海域开展水母蝶状体及其饵料生物和捕食生物调查,以及获得水母水螅体可能栖息地底质与底栖生物资料。

  “中国近海水母爆发的关键过程、机理及生态环境效应效应”项目将围绕解决导致我国近海水母暴发的主要因素、关键过程和驱动机理;水母暴发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途径与至灾机理;水母灾害评估与应对策略等关键科学问题,以我国东海和黄海水母灾害高发区为主要研究区域,采用实验生物学、受控生态实验、自然海域围隔对比试验和野外现场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以水母种群暴发机制研究为核心,从水母生活史研究入手,以食物网相互关系研究为主线,主要开展水母生活史、理化环境变化对水母不同生活史阶段的调控机理;海洋环境演变和食物网变化对水母种群增长的调控作用;水母暴发的生态环境效应与成灾机理;水母暴发对近海海洋生态系统演变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四个方面究研。

  项目的总体目标是查明中国近海环境近海灾害水母的生物学特征、生长模式与生态适应策略,揭示导致灾害水母暴发的关键过程与调控机制、水母暴发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途径与机理,预测水母持续暴发对中国近海生态系统演变的作用,提出应对水母灾害的相关对策,从而提升我国在海洋生态灾害过程和机制研究方面的总体水平、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为保障海洋生态环境安全、解决国际共同关心的海洋资源环境问题、维护国家利益做出贡献。

  近年来、全球海洋中水母的数量均呈增加趋势,许多海域出现水母大规模暴发现象,并且频率和范围逐年扩大。我国所在的东亚海域是世界上大型水母暴发的“重灾区”,很多海域已经达到泛滥的程度。水母的暴发对海洋渔业、旅游、沿岸工业和人身安全等造成很大威胁,是继有害藻华之后最大的海洋生态灾害。然而,对于导致我国近海水母暴发的原因、水母暴发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深远影响、发展趋势,以及是否会像世界上其它海域那样造成灾难性后果等,目前我们知之甚少。

  该项目针对我在我国近海、特别是黄东海大型水母暴发的问题,围绕水母暴发的成因,水母暴发对我国近海生态环境的影响,水母是否会成为我国近海生态系统的“主宰”,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策略避免或减少水母暴发所导致的生态灾害等方面问题开展研究,为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海洋生态系统演变趋势预测、海洋水母暴发预警预报和防灾减灾等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banquan21.jpeg

科研人员进行海上考察

banquan21.jpeg

科研人员进行海上考察

banquan21.jpeg

获取的样品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