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人才特区:转型中国的选择

2011.7.20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改进人才管理方式,鼓励地方和行业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与国际人才管理体系接轨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目前,许多地方都提出建设“人才特区”的战略目标,积极探索人才管理创新模式,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环境,聚集海内外人才。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在沿海地区兴办经济特区,以市场经济转型为主导,开启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当下,经济特区的概念及经验正延伸至人才要素领域。

  以北京中关村为代表的人才特区建设陆续在全国展开,各地高调推出引才、留才、用才举措。利用3年左右时间,吸引、培养未来产业发展所需高端人才,似乎成为一种“普遍的选择”。

  在人才强国战略的背景下,人才特区建设无疑将为中国经济的创新发展带来新的契机。然而人才特区所强调的特殊政策、特殊机制以及特事特办的处置方式,在各地实践中能否体现出应有的特色和成效,尚待观察。

  可以肯定的是,人才特区建设,将掀起一场大范围“抢夺”优质创新创业人才的大战,也必将带来更为激烈的产业要素的聚集和竞争。

特区建设蔚然成风

  近年来,受人口压力的影响,人才进京想要获得户籍身份难之又难。北京中关村人才特区的建设,为人才落户带来新的希望。

  今年3月,15家中央单位与北京市联合印发《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提出把中关村建设成为“体现中国特色的人才特区”、“国际化的人才特区”。

  随后,北京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行动计划(2011-2015年)》,推出6项建设工程和包括户籍、居住等在内的10项具体扶持政策。

  为此,北京市针对今年拟引进的400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中入选“海聚工程”的,将给予100万元奖励和落户等优惠待遇。

  同样受益于中关村政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人才的居住问题。中关村将在3年内建设不少于1万套人才定向租赁房(人才公寓),以缓解人才的居所问题。

  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今年申请到10套人才公租房。在租金优惠的基础上,公司内部还出台了房屋补贴政策。员工只要缴纳1000多元就可以住进生活设施齐全的人才公寓,对公司人才队伍的稳定作用不言而喻。

  成都市在其《成都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到2020年将建成中西部地区人才高地,成为中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人才强市。

  为了激励海内外的高层次人才来蓉创新创业,成都设立了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专项资金,对入选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每人给予100万元补助;对入选人才承担的重点项目,给予不低于100万元的科研经费资助,提供不少于100平方米的工作场所并免除前3年租金。

  为了获取产业转型升级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广东未来将投入万亿元资金建设人才特区,预计到2015年和2020年,其人力资本投入将分别突破0.86万亿元、1.46万亿元。

  作为广东省迄今为止的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广东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构建以广州和深圳为龙头、以珠三角为核心、承接海内外、辐射东西北的珠三角创新型人才圈。

  江苏是“人才特区”概念践行较早的省份,目前该省已建立20多个人才特区试点区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国人才特区的兴起。

  早在2006年,无锡市就出台了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530”计划,并提出建设国内一流的人才特区的目标。该市通过民企与海归人才“嫁接”创办企业的形式,实现了资本与高科技人才的对接,为地方产业转型抢得先机。

  同时,在人才管理体制、政策法规、公共服务和综合环境等方面,无锡先行先试、多有突破,吸引和集聚了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如今,以“特”字为国内人才特区建设已经起步,有的地方已渐成规模、颇具特色,这些人才特区在人才体制机制的创新和推动人才发展方式的转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在创业扶持
 

  就人才而言,南京不做“原油输出地”;就科技成果转化而言,南京不做外地经济发展的“抽水机”;就城市特别是区域门户城市而言,南京不做“管道”和“走廊”。

  前不久,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在市委全委会上对该市领导干部发出上述警语,并再次为全面推动南京市的人才特区计划作理论和形势宣讲与动员。

  在杨卫泽看来,适时启动人才特区建设,是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机遇的重大抉择。人才是决定胜负的战略性资源,为此,南京将“五湖四海”延揽人才,打造中国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

  根据南京的“人才引领、科技创业”和“制度先试、园区先行”的发展战略,南京拟建立以创业为主要特色的人才特区,即营造一个特殊的“小环境”,为科技人才创业服务。

  根据规划,到2015年,南京将引进3000名科技创新人才、培养200名科技创业家,集聚中央“千人计划”创业人才100名。上述指标构成了南京“321人才计划”的主要内容。

  为此,南京将设立每年不少于1亿元的科技创业种子投资专项资金,实际科技创业投资基金扩大到不少于10亿元,5年内力争辅导上市科技企业100家。

  同时,到2015年,特区内将建成孵化器、加速器和总使用房面积超过600万平方米,集聚科技创业企业1万家。

  中组部副部长李智勇在此前召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发展论坛上也强调,人才特区建设要重视创业扶持,尽可能为创业者解除后顾之忧,让创业失败的损失降至可接受的程度,从而鼓励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投入到创业大潮中去。

  中关村在建设人才特区的过程中,通过搭建高端人才的自主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成为技术创新和人才创业的“磁场”。

  针对起步型的创业企业发展,中关村发挥市场和政府两方面作用,积极开展股权激励试点、政府采购、科技金融等体制机制改革,同时引入高校院所、投资机构、产业促进机构、孵化器等其他市场要素,为人才创新创业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目前,中关村海归创业人才超过1.5万人,累计创办企业6000余家,是国内海归人才创办企业数量最多的地区。

  武汉市出台《东湖高新区建设人才特区若干意见》,在改善创新创业环境、扶持人才科技创新、建设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和人才的分配激励机制上进行突破。

  为了鼓励高层次人才在当地创业,武汉推出了解决子女入学和家属安置、购租房安家补贴、专家医疗保险制以及以年薪制、股权期权制、企业年金等为核心的多元化分配体系等一系列优惠服务措施。

  建设“人才特区”近两年来,武汉累计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1000多人,吸引1万多名各类人才,创办公司1900多家。其中,东湖高新区通过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实施优惠政策举措、创新人才服务方式等手段,切实增强人才特区的吸引力。

  东湖高新区对引进的海内外领军人才,给予“三个五”(500万元的扶持资金、500万元的风险投资资金、年利息额50%的贷款贴息)的资金支持。

  同时,东湖还创新人才服务措施,启动实施“人才项目专员服务”计划,给国家“千人计划”、省“百人计划”等入选者创办的企业配备人才服务专员,帮助处理企业日常行政、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关系、项目申报等工作,为企业起步创业保驾护航。

 
从人才到产业链

  2009年,“感知中国”的理念在无锡被中央领导提及并传遍全国。同年,无锡获批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从而确立了其作为中国物联网发展中心的地位。

  在物联网领域抢得先机,得益于无锡人早早谋划引入该领域的领军人才。

  通过引进和培育,无锡高新区积聚了超过40家在物联网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业团队和创业企业,并有中科院、清华大学等一大批科研机构纷纷进驻。

  据估计,到2012年无锡物联网产业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成为一个新兴的千亿产业,产业发展前景诱人。

  正是因为独具慧眼地引进了产业发展的领军人物,让无锡的物联网、新能源、集成电路及设计、光伏等领域在国内遥遥领先。

  中关村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更与领军人才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密不可分。

  从美国留学回国的李彦宏在中关村创办百度公司,现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三大独立搜索引擎和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在中国拥有超过7成的市场份额。

  曾任谷歌公司、微软公司高管的李开复,在中关村创办创新工场,立足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每年尝试20个新的创意,并将拆分出3至5个独立运营的公司。

  从美国回来的蔡蔚2008年创办精进动力公司,专注于纯电动汽车电机的研发和生产,填补了北京市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新能源汽车电机系统的产业化空白。

  在中关村,一批龙头企业成为产业领军企业,形成了以联想为代表的计算机产业集群、以百度为代表的互联网产业集群、以华锐风电为代表的风电产业集群等。新兴产业显现出集群发展的态势。

  有学者认为,在知识经济的年代,人才特区和战略新兴产业已形成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的生态系统,成为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人才特区发源于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而新兴产业集群则发源于领军型企业。

  如今,“引进一个人才,形成一条产业链”的经验在人才特区的建设中正在被复制和放大。

  近几年来,上海市嘉定区以产业凝聚人才,以人才引领产业,围绕物联网、新能源汽车等六大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加大成果转化及人才引进力度,在人才与产业的良性互动中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目标,广东明确提出,到2015年,在上述产业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39万人。同时,培养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从经济特区到人才特区,反映的是对人才认识的深化,是对劳动、知识和人本价值的尊重。从另一个层面看,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将为中国赢在未来奠定基础。

相关阅读
中关村人才特区“特”在哪里?
 

  人才特区的“特”体现在特殊区域、特殊政策、特殊机制和特殊平台。

  特殊区域体现在中关村独特的区位优势上。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设,中关村形成了“一区多园”的空间布局,拥有232平方公里的产业用地,核心区有32所高校、206家科研院所,是科技人才资源最密集的地区,全国海外留学人员约有1/4在中关村。

  北京地区入选中央“千人计划”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达到311人,其中80%在中关村地区。有163名人才入选“海聚工程”,占全市海聚工程人才总数的75%。自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实施以来,已有103人入选。

  特殊政策是指国家和北京市支持人才特区建设所出台的优惠措施。中组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5个中央单位与北京市联合印发了《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明确了13项特殊扶持政策。北京市制定了《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行动计划(2011-2015年)》,配套实施6项重点工程,落实10项具体政策。从人才科技经费使用、进口特需品税收优惠、简化结汇手续、重大项目资金支持以及人才落户、出入境、医疗、家属安置等各方面,人才特区都实行了特殊的扶持政策。

  特殊机制是要创新一系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目前,北京市与19个中央单位组建了中关村创新平台,打通各类要素流动和配置渠道,着力构建“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体制机制。下一步将筹建人才特区建设促进中心,打造“一站式”咨询服务平台,为人才特区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专员制”服务。

  同时,中关村积极推动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总结推广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建设经验,在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试点推行新的科研管理制度,努力营造与国际接轨的科研学术环境。

  特殊平台体现在人才事业发展的空间上。人才特区积极打造两大“发展极”,分别是“中关村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

  “中关村科学城”是以中关村大街、知春路、学院路为核心区域,在生命科学、航天航空、网络技术、新材料等领域,打造高端研发技术创新服务区,集聚高端人才,转化创新成果,力争推动区域形成万亿元以上的产值规模。这个区域重点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中试基地和技术转移中心,目的是促进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

  目前,中关村科学城高校院所和中央企业建设特色创新产业园18个和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9个,评估论证和实施的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60余项。

  “未来科技城”是在中组部、国务院国资委的支持下,以建设低碳、现代、国际化之城为目标,以支持央企人才团队发展为着力点,以大市政配套建设为保障,严格控制工期和质量,努力实现年底前“初具规模”。

  目前,中关村已制定了《未来科技城人才引进工作暂行办法》,支持入驻央企引进急需紧缺的各类人才。由神华集团、商飞集团等15家央企在北京昌平区共建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未来科技城规划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聚集了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目前,已经有4家央企开工建设,年底前15家央企将全部开工,入驻央企已经引进了50名入选“千人计划”的海外高层次人才。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