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研究称我国大部分省份仍在“高碳”发展引关注

2011.8.12

  “我们完全是无心插柳。”日前,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鲁春霞一再强调,“我的研究方向偏重资源利用中的生态与环境效应,而不是低碳经济或者能源利用。”

  当前各地正在积极发展低碳经济,鲁春霞研究小组在近期出版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资源科学》上发表了“我国大部分省份仍在‘高碳’发展”的研究成果,对目前中国30个省市区的经济环境发展形势给出了更为清晰的结论,引发很多人的关注。

中国只能是相对低碳
 

  “这篇论文的反响出乎我们的预料。”鲁春霞说,我们只是在做一个低碳经济数据库的过程中,发觉没有公认的指标来确定何为低碳经济,就让研究生作了尝试,试图建立一套针对中国省域尺度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数,为完成低碳经济数据库的内容服务。

  自从2003年英国政府在其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以来,国内外的学者和科研机构已经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内涵、碳排放的核算、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实现低碳经济的情景分析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然而,对于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可谓见仁见智,迄今尚无公认的指标和标准。

  鲁春霞表示,对于中国而言,只能是相对低碳,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现实决定了经济发展不可能完全低碳化,而且东西部地区化石能源资源禀赋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使得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必然有显著的区域特征。

  因此,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摸清中国省域尺度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现实、促进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们的论文对中国省域尺度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对水平,进行了类型划分和总体评价。因西藏数据缺乏,未包含在内。

碳吸收能力被列入指标体系

  “与传统意义上我们认为的高碳区、低碳区有所不同,在结果的排名中,确实有令我们感到意外的情况。” 鲁春霞说。

  比如,上海在大家的印象中应该是属于低碳经济的第一梯队,但鲁春霞研究小组的一项碳吸收能力指标的设置,让上海仅仅位列“相对低碳区”。因为上海林地面积非常有限,这就拖累了它的总体排名。

  还有像被列入相对高碳区的天津、江苏等省市,本身是经济比较发达地区,自然环境与很多省份相比而言也不错,也是碳吸收能力这一指标,影响了他们的排名。

  “我们的指标与其他同类研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我们把碳吸收能力作为一个因子。” 鲁春霞表示。

  从低碳的角度,一方面有能源的消耗,另外,大家也在采取措施,吸收、抵消所产生的碳排放。在关注资源利用的环境保护议题中,鲁春霞等就考虑到在资源利用过程中,如何减少对环境的负效应,增加对环境的正效应。

  “与专门做低碳经济或能源利用的研究者相比,这是我们一个不同的视角。我们考虑到森林、草地等植被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解决问题需加强多方合作

  除了论文中已提到的种种建议,鲁春霞对《科学时报》记者补充说,“中国目前需加强国家管理者和国民的能源消费意识,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的事情”。

  另外,现在中国比较注重能源的开发,但在利用方面尤其是循环利用方面,重视得还不够。在他们的研究中,山西、宁夏被确定为高碳区。他们认为这些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能耗高一方面是为其他省市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和牺牲,但同时也需要改变重开发轻利用的状况。

  相对而言,鲁春霞认为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在这方面就做得不错,在煤炭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比较注重后续产业链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地方的快速发展,同时对环境保护十分重视,近几年来草原环境也恢复得比较好。

  在国家管理层面上,鲁春霞建议强化相关减排机构的监督与管理。“国家发改委有政策,但只负责了法规的制定,如果把国家环保部作用也加上,就有了监管,会做得更好一些。”

  鲁春霞认为,实际上能耗比重最大的是工业部门,中国的产业结构中,还是高耗能产业多一些,强调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更根本的措施,同时对能源供应结构调整,包括对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力度的提升也非常重要。

  鲁春霞同时坦言,很难从某一个方面就解决问题,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和各种配套措施的通力合作。

中国节能潜力巨大

  虽然国内对低碳发展有“西方阴谋论”的担忧,但关注环境保护较多的鲁春霞,还是感到在能源节约和利用方面,中国有很大潜力。

  “不管怎样,中国的发展还是比较粗放的。”鲁春霞表示,中国的经济质量在不断提高,单位产值能源消耗在不断降低,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2009年,中国单位GDP的能耗为4.37吨标准油/万美元,远高于美国的1.55吨标准油/万美元和世界的1.90吨标准油/万美元,这样直接导致中国单位GDP的碳排放大于美国和世界的平均水平。

  能耗高既有技术层面的问题,也有意识和管理层面的问题。比如,我国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缺乏长远的规划,修了挖,挖了修,这本身就是一个能耗的过程。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实际上就造成我们能源的浪费。很多方面都急功近利。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提升GDP,拆毁也提升GDP。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