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追忆“模范科学工作者”黄翠芬院士

2011.8.16

  2011年8月9日晚,暴雨倾盆的北京,一位91岁高龄的老人在解放军总医院与世长辞。

  这位静静逝去的老人,就是人们熟悉的著名分子遗传学家、我国生物工程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1984年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授予“模范科学工作者”荣誉称号的黄翠芬。

新中国成立:从美国“偷渡”归国做科研

  作为我军唯一的夫妻院士,黄翠芬和丈夫周廷冲曾是国防战线上盛开的一对“科学奇葩”。

  黄翠芬1921年生于广东。1940年,她被岭南大学化学系录取。大学毕业后,黄翠芬来到重庆,在中央卫生实验院流行病微生物研究所工作。在此期间,她通过未婚夫周廷冲结识了中共地下党员计苏华。从此,他们的人生就与党紧紧联系在一起。

  当时,这对年轻人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奔赴延安,二是考奖学金出国。他们选择了前者,希望能够早日投入党的怀抱。然而,党中央希望能够为新中国储备人才,因此,计苏华劝他们出国留学。于是,他们听从党的安排,先后获得英、美奖学金,在海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黄翠芬和丈夫周廷冲立即从波士顿赶到旧金山,准备回国,却遭到移民局百般刁难。

  他们毅然选择了“偷渡”,冒险登上了一艘货船,在海上漂泊了56天,终至天津大沽口外。

  1954年,在党的安排下,黄翠芬调入军事医学科学院。从抗美援朝战争的卫勤总结中,她看到气性坏疽是造成伤员截肢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亟待研究免疫措施,便选择了这个课题。经过4年努力,黄翠芬与庄汉澜、王明道等研制出了产气荚膜菌疫苗,为过渡到生产工艺打下了坚实基础。研究室因此荣立集体二等功,她本人第一次荣立三等功。

危楼里作研究:献给祖国一面医学防护盾牌

  1984年国庆大阅兵,黄翠芬饱含热泪登上了观礼台。

  这一次,她是作为中央军委授予的“模范科技工作者”被邀请的。63岁的她献给祖国的礼物是一面医学防护盾牌,三年后获得了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这面医学防护盾牌,是在远离北京的一条山沟沟里完成的。当时,生活条件差,更差的是精神环境:丈夫周廷冲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被发配到西北放羊,黄翠芬也因“海外关系复杂”受到审查,一家六口天各一方。

  对于所受磨难,黄翠芬没有一句怨言。

  1982年,比利时著名的生物化学家香川教授来黄翠芬的实验室参观。他看到的是一座破旧的小楼,恒温室设在楼梯底下的狭小空间里,隔热层用的是一道道棉帘。他惊呆了,但更让他吃惊的是:“想不到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能在如此简陋的实验室开展。”

  他不知道的是,这座楼是“超期服役”的危楼。因为黄翠芬的实验室刚成立,没编制也没房子,她等不及,说服领导,把危楼改成实验室。后来获得的两个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一个二等奖,最基本的研究成果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与病魔斗争:为祖国培养强大的科研团队

  1996年,长期从事国防保密科研工作的黄翠芬,因为卓越的成就和学术地位而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但就在这一年,丈夫周廷冲突然离去。年逾古稀的黄翠芬没有选择“退隐山林,颐养天年”,反而化悲痛为力量,继续战斗在科研一线,完成丈夫未尽的事业。

  此后十多年里,黄翠芬两次被确诊为恶性肠癌、肺癌晚期。她特别淡定,坚持同病魔斗争,还精神抖擞地登上了国庆60周年大阅兵的观礼台。

  88岁的黄翠芬这次献给党和祖国的生日礼物,是自己晚年亲手领导组建的一个战斗在“后基因时代”的科研团队,其中有“973”首席科学家,有“杰青”获得者,有院士候选人。他们各领风骚,又团结如一,整个团队正如日中天。

  在60年的科研生涯中,黄翠芬对工作严格得近乎“死板”;但在生活中,她爱学生和晚辈就像爱自己的孩子。每年春节前,她会在家里举行师生、同事团聚会。她亲自下厨,做出丰盛的粤菜和西式菜肴,二三十人,济济一堂,边吃边聊,无所不谈。

  今年10月16日,军事医学科学院将迎来成立60周年庆典,黄翠芬见证了这座医学科研殿堂的成长。然而,她在60周年庆典到来之前走了,带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带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带着对科学的无限眷恋,带着对丈夫的无限思念……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