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中国先进仪器数量远超他国 医疗采购存灰色地带

2011.9.26

  近日,媒体披露的这样一条新闻格外引人瞩目,一种用来做心脏手术的的必备药品“鱼精蛋白”,近一个多月来在全国多个城市断货。南京市儿童医院甚至从今年3月起就开始短缺;在需求量比较大的北京,医院不得不严格控制“鱼精蛋白”用量,用“鱼精蛋白”需要审批。此药品没有替代品,故难坏了各大医院的专家们。由于缺少“鱼精蛋白”,已有不少医院被迫停止了心脏手术。与此同时,我们读到了这样一条同样令人忧心的新闻,“中国先进仪器数量远超他国,技术滥用加剧医患矛盾”。据介绍,目前,我国城市大医院的CT、核磁共振、PET/CT等大型尖端仪器的拥有量,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的城市大医院。以南京为例,全市5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几乎都有CT,而整个德国也不过只有70多台CT。医疗条件变好了,技术先进了,可医患纠纷却逐年增多。南京各家大医院每年发生的医患纠纷,大大小小在2000起左右,且每年还以20%左右的速度递增。

  相关媒体对此乱象也进行了探究。“鱼精蛋白”之所以断货,是由于全国只有3家企业有生产该药品的批文,但长期以来只有一家企业在生产。相关人士言,一支“鱼精蛋白”注射液卖十几元,这一售价维持了几十年,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经销成本等无一不涨价,该药却一直未涨价。由于利润低薄,药企缺乏生产积极性。无疑,众多医院之所以热衷于高精尖的先进医疗技术设备的配置和使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这可以极大地提升利润空间,投入小、产出大、见效快。

  实际上,每一个到医院看过病的人,都会对上述情形有切身感受。过去,我们看西医,医生不离手的听诊器总要在你的身体上不停地游走,辅之以手掌、手指对你身体的触摸、检查。而今,这些都早已不见了——不待你说完病情,医生早已开出了一大串的药品,之后就是建议做检查,CT、核磁共振等等。若这样的情形习以为常、反复出现,我们不禁就要问了:医生在建议你检查之前,是真的不能以一个医生的头脑、知识、经验判断出病情呢,还是由于利益驱动而一概以动用昂贵的仪器进行检查本身为目的?由此,患者怎能不有上当受骗之感?而一个医生,怎么可以置起码的职业道德于不顾、一心向钱看、趁人之危地给患者挖坑下套呢?

  经不起追问的还有我们拿到的一大堆药品。近期,有关“一毛钱药方”以及“8毛钱的药治好开价10万元的病”的事例时有耳闻。药价之昂贵、药品之浪费,确已到了足以令我们感觉到沉重的地步!以往廉价、好用的青霉素、胃舒平、黄连素、肤轻松软膏等,已悄然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代之以众多“创新”、昂贵的新药。前述“鱼精蛋白”的短缺,就是此情形的集中反映。

  固然,我们应该谴责生产厂家的无限度逐利行为以及医院的见利忘义。但是,我们更需要从源头上进行梳理——高精尖医疗设备的进口、采购以及使用等,各大医院的上级主管部门不会不知晓,甚或说,正是经由了相关部门的批准,这些设备才登堂入室进入各大医院的。人们记忆犹新的是,早在2006年,卫生部即已宣布,医疗设备采购将实行准入制,不同规模、等级的医疗机构,须在相应医学装配规范指导下,通过政府集中招标,采购适度、适量的CT、核磁共振、心脏起搏器等医疗设备。卫生部言,未经过卫生部技术评估和阶梯选型的医疗设备,不能参加集中招标采购,也不能被医疗机构引进、应用。医疗器械集中采购由各省、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公立医疗机构必须参加医疗器械集中采购。

  今后,将把医学装备的技术评估、选型纳入常规工作,并作为中央及地方各级公立医院设备阶梯配置标准和各地各级政府开展医疗器械集中招标采购的依据。

  这样的规范要求,看上去科学、严谨,且面面俱到。但遗憾的是,而今,5年过去了,医疗器械的盲目采购、配置、使用之风不仅未得到遏止,反而愈演愈烈——前述一个城市大医院CT的拥有量,即大体相当于整个德国的拥有量,已然说明了一切。面对这样的一个光鲜、昂贵的烂摊子,试问,相关地方、部门对于上述规范,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呢,还是压根儿就未将其放在眼里?发布规范的部门,又是如何确保规范的贯彻、执行的呢?

  “鱼精蛋白”以及廉价药品的短缺、消失同样如此。一方面,相关审批部门对于“创新”药品替代廉价药品大开绿灯,从而造成了患者在医院里只能选择高价药的现实,其中的“猫腻”几许、黑幕几重、回扣几多,或许只有相关人员自己心知肚明;另一方面,对于“卡脖子”的药品,诸如“鱼精蛋白”等,却不闻不问,不尊重市场规律,不考虑厂家利润,且根本没有药品储备机制,听任其多寡自便、自生自灭。有专家指出,诸如“鱼精蛋白”等药品,应建立起联动机制、预警机制以及停产报告机制、特殊药品补贴机制等,以防因一种药物的短缺而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实际上,“鱼精蛋白”的短缺,已然为有关方面的日常管理、监管敲响了警钟。

  让行政的归行政,让市场的归市场,这话说起来容易,落实下去却何其难也哉!或许,行政的不能归行政,市场的不能归市场,皆在于这其中有见不得阳光的“灰色地带”,在于敷衍塞责、处处打马虎眼、事事得过且过的人太多了。在各方呼吁公开、透明的阳光普照行政事务的当下,惟愿这样的“灰色地带”愈来愈少,此乃患者的福分、公众的福分、社会的福分;惟愿相关部门真正负起责任、果敢担当、令行禁止、监管到位,且监管不通融、不讲条件。其实,这只不过是规范管理、科学管理的基本要求。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