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南京规划生物医药新版图 主攻抗肿瘤药等领域

2011.9.27

  打造“一谷一园一基地”

  位于高新区的南京生物医药谷9月16日正式揭牌,江宁科学园总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的“生命科学城”近日即将启动建设……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最近动作频频。今年1-8月份,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完成销售收入351亿元,增速达40%,正在全力打造的生物医药“一谷一园一基地”,集聚了全市生物医药六成以上的产值。

  规划新版图,生物医药产业站上新起点

  作为新世纪的“朝阳产业”,生物医药被我市列为“十二五”重点打造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让“朝阳”升得更快更高?今年,南京市对生物医药产业进行了梳理与规划。

  产业发展要靠集聚,以高新区生物医药谷、南京经济开发区基地、江宁科学园基地为核心,我市在生物医药产业蓝图上圈出了“一谷一园一基地”。

  “一谷”是指南京生物医药谷。今年9月16日,南京生物医药谷正式揭牌,这块占地约10平方公里的区域,已经集聚生物医药企业70多家。高新区生物医药谷负责人说,通过“育苗造林”、大树移植”,未来生物医药谷将成为茂密的医药产业“森林”。

  “一园”是指江宁科学园基地。近日,江宁大学城资源共享带最南部,南京晓庄学院以东,中国药科大学以西,总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的一座生命科学城即将开工建设。这座“城”的兴起,将打破一批生物医药企业发展受土地资源限制的瓶颈。

  “一基地”,是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基地。这是南京的老牌医药产业基地,今年,为了进一步拓展医药产业发展空间,开发区将原有的循环经济示范园规划为生物医药产业近期发展用地,同时在东区的综合保税区内规划了1平方公里土地,作为药品制造外包和仓储物流用地,另规划了1平方公里土地作为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用地。

  “一谷一园一基地”的产业集聚力是明显的。目前三家的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占全市生物医药产值的六成以上,未来还将释放出更大的聚变效应。以它们为依托,“十二五”期间我市将争取孵化生物医药企业1000家,引进世界生物医药100强企业10家。

  主攻抗肿瘤药、心血管药等领域,产业优势初步形成

  发力生物医药产业,南京市“底气”在哪里?不妨来盘盘家底。

  经过20年的发展,南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目前全市有药品生产企业70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225家,药品医药经营企业50多家,2010年全行业实现经济总量380亿元(含医药销售),增长36%。

  先声药业、金陵药业、奥赛康医药、健友生物制药、绿叶思科、海陵药业、白敬宇制药、正大天晴……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成长型企业在南京集聚成群。

  南京生物医药企业的“特长”是研发生产抗肿瘤药、心血管药、消炎药等,有不少还是全国响当当的“拳头产品”,如先声药业的“恩度”、绿叶思科的“力扑素”,都是名声响亮的抗肿瘤新药;金陵药业的心血管药“脉络宁”注射液,直到今天仍然是国内销售额最大的中药注射剂;圣和药业的消炎药左奥硝唑,获五项国家发明专利和二项国际专利。

  根据规划,到“十二五”末,我市要将生物医药产业的销售规模推高到1000亿元,将南京建成国内重要的生物医药创新产品研发中心和制造中心。

  发挥人才、高校优势成为行业现实课题

  有医药企业的地方,一定有高校、有人才――这是生物医药产业的生存规律。

  “回国创业时,我也曾经想把总部设在北京、上海,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南京。南京的高校密集,对我们这种人才密集型企业来说,是最具吸引力的。”“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美国杜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章方良的评价很有代表性。看中南京丰富的大学科教资源,章方良把其总投资9998万美元的金斯瑞公司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园区建在了江宁科学园。

  目前,南京拥有中国药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16所高校从事生物医药教学,每年毕业的生物医药专业的博士、硕士、本科生近1万人。

  这样的优势也为高新区吸引了一批学者型投资客。南京药石药物研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民民、南京川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胡云龙……得益于南京高新区和南京工业大学三年前携手实施的“海内外领军人才三创载体”计划,他们如今都成了具有双重身份的人――既是南京工业大学的在编教授,又是南京高新区内生物医药企业的举旗人。

  有资料显示,南京的新药研发总体水平目前已位列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在规划全市生物医药新版图的同时,如何将上述人才和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实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摆在政府、园区和相关企业面前的一道现实课题。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