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魏复盛:按PM2.5标准8成城市不达标

2011.11.22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原总工程师魏复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原总工程师魏复盛:按PM2.5标准8成城市不达标

  北京市环保局监测的空气质量数据与美国大使馆的监测数据不一致,“南京气象”官方微博发布“PM2.5细微颗粒物浓度”数小时后删除,环保部发布环境空气PM2.5测定规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第二次征求意见时将PM2.5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连日来,每次PM2.5在新闻中出现,都引发了广泛关注。

  中国是世界上颗粒物排放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PM2.5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的危害最大。

  PM2.5为何引发如潮关注?如何看待中国发布的PM2.5规范?几十年一直从事环境监测技术工作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复盛昨日就此接受了早报记者专访。

  魏复盛1938年生于四川简阳县,1964年于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毕业,留校任教。1983年5月调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先后曾任分析研究室主任、监测总站副站长、研究员、总工程师。

  他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环境监测分析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对建立和发展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与方法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十年他关注环境污染与健康的研究,开展与美国的多项合作研究,如“空气污染对呼吸健康的影响研究”,“PAH"s暴露量及其代谢物与肺癌风险评价研究”等,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秋高气爽,云淡风轻,秋天本是北京最美好的季节。然而进入10月份以来,北京时常被阴霾笼罩,蓝天白云少见。与此同时,美国大使馆依据其在使馆大楼的一个监测站多次发布北京市空气质量指数,因其PM2.5数值超过200而达到“非常不健康”级别,引起广泛关注。

  尽管北京有关部门就此解释称,美使馆发布的一地数据不具有全市代表性,美国大使馆也称其数值与北京公布的数值“没有可比性”,但随着各地居民对空气环境的忧虑与关注,一个未曾被广泛关注的专业术语走进了公众的视野――PM2.5。

  11月1日,国家环保部发布了《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首度对PM2.5测定方法进行规范。11月16日,环保部相关负责人通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于当天起开始向全社会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最大调整是将PM2.5、臭氧8小时浓度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PM2.5年和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被定为分别定为每立方米0.035毫克和每立方米0.075毫克。

  昨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原总工程师魏复盛在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如果现在就实施PM2.5标准,80%的城市空气质量将不达标。不过,他也认为,“这个标准虽然让很多地方的空气质量下降到不达标的地步,但也同样给地方政府一个方向,从而制定解决的办法。”

  魏复盛还称,这个标准并非越严格越好,应根据中国实际情况而定。

  他还表示,美国正式推行PM2.5之前也引发了环保部门和产业部门的争论,僵持了将近20年。

  民众对空气质量不满

  东方早报:为什么PM2.5引起大家如此关注?

  魏复盛:我觉得首先还是大家对空气质量的一种不满情绪。尤其是北京、广州、深圳这类城市。因为奥运会、亚运会、大运会等重大活动的举办,有一段时间内,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暂停了部分企业的运转,减少了车流量,许多工地也停止施工等等。这些措施在短时间内改善了空气质量,人们已经感受到优质空气。

  重大活动结束之后,企业恢复了生产,道路依然拥堵,差的天气又回来,公众有种明显的对比和不适应。这点我也深有体会,蓝天白云的天气就是少了,这是事实。

  东方早报:有人认为,空气质量的好与坏并不是因为检测数据而改变的,数据只是一个数据而已。那么我们又该怎么去理解PM2.5?

  魏复盛:PM2.5就是空气当中的细颗粒物,从专业上来讲,就是空气的动力学直径小于2.5微米以下的颗粒物。这些大小不一的颗粒物密密麻麻悬浮在空气中,肉眼几乎不可见,公众很难意识到它们的危害。

  一般而言,直径超过10微米的颗粒物,会被挡在鼻子的外面;直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可以进入呼吸道,但随着吐痰、打喷嚏被部分排出体外;而直径在2.5微米以内的细颗粒物,却会顺利通过下呼吸道。

  细小的颗粒物会吸附各种各样的毒性化学物质。在相同质量浓度下,颗粒物越细,数目更多,吸附的空气中的毒性物质就会更多。

  从环境检测上来说,颗粒物非常小,对光的这种消解作用更明显,所以PM2.5也是造成我们现在能见度退化的非常重要的污染物。

  科研测PM2.5已10多年

  东方早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第二次征求意见将PM2.5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学界对此怎么看?

  魏复盛:在学界,据我所知,PM2.5的检测已经有10多年了,当然这是从科研的角度去开展。在我看来,国家应该尽快出台PM2.5的检测标准,这个标准有利于我们政府去改变空气质量。

  东方早报:PM2.5标准为什么要到2016年1月1日才全面实施?

  魏复盛:由于各地条件不同,涉及因素众多,从发布到实施应留出必要的准备时间。另外,实施新标准的准备工作将有快有慢,其中一些区域实施标准的经济技术基础较好,我认为PM2.5的标准实施可能会从条件相对成熟的城市开始。

  东方早报:公众对推行PM2.5标准的呼声越来越高,而环保部门则相对谨慎,为什么?

  魏复盛:这主要是我们国家还没有制定环境空气质量标准PM2.5的标准。这个标准还在征求意见之中。如果地方环保部门私自公布了这个数字,可能会给地方政府带来一定的压力。

  按照中国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PM10的日均浓度控制在100微克/立方米以内时,空气质量属于良。一般来说,PM10中有50%~80%是细颗粒物PM2.5,具体到北京,PM2.5在PM10中能占据50%~70%的份额。这就意味着,当北京市的空气质量监测结果为良时,PM2.5的日均浓度仍不达标。

  据我所了解 ,如果采用现行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80%的城市空气是达标的。但是采用了PM2.5的空气质量检测评价体系,80%是不达标的。

  PM2.5更是社会问题

  东方早报:地方政府是否压力很大?

  魏复盛:是的。当年美国推行PM2.5时也是一样,据我了解美国当时的环保、卫生部门力推实施PM2.5,而一些负责工业、汽车等的产业部门就坚决反对,僵持了将近20年。同样,在中国也是存在类似的问题。

  东方早报:在您看来,PM2.5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

  魏复盛:空气中以PM2.5为代表的细颗粒物主要来自于燃煤、工地扬尘和汽车尾气。工业生产中的燃煤,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空气中经过系列化学反应生成硫酸、硫酸盐、硝酸和硝酸盐的气溶胶。

  地方政府不仅仅面临着环境问题,还面临着经济发展以及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地方政府要改变空气质量,就得引导企业战略转型、技术升级、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汽车碳排量、减少交通拥堵。

  我们国家是一个制造大国,“世界工厂”,污染留在了国内,产品出口了国外。地方不能简简单单的关闭工厂,我们国家至少涉及几十万这样的工厂,要改造、升级,也面临着这些工厂的工人吃饭、就业问题。

  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难。

  东方早报:这是粗放型发展模式的阵痛,但我们是否也应该面对这个现实,告诉公众PM2.5到底是多少?

  魏复盛:是的,确实是一个阵痛期。但现在迫在眉睫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问题。

  标准并非越严格越好

  东方早报:目前推行PM2.5标准,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什么?

  魏复盛:检测技术和检测仪器我们国家与国际上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很多城市已经有检测的能力了,只是现在没有公布。

  我觉得还是首先建立一个标准的问题,这个标准经过大家讨论通过开始实施。这个标准虽然让很多地方的空气质量下降到不达标的地步,但也同样给地方政府一个方向,从而制定解决的办法,另外也有序地保持着经济发展。

  东方早报:环保部在2011年发布了《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把PM2.5年和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分别定为每立方米0.035毫克和每立方米0.075毫克。您怎么看待这组数字?

  魏复盛:这组数字与世界卫生组织过渡期第一阶段目标值相同,还是一个相对较低的标准。

  东方早报:从健康的角度出发,这个标准应该是越严格越好,也有评论认为这个标准有点低。

  魏复盛:在我看来,这已经是各部门之间相互妥协下的一个数字。我也并不认为标准一定要定多么高,数字是一种表征,其目的是为了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如果标准定得很高,很容易出现全军覆灭的状况,各地都不达标,地方政府就失去了改善空气质量的动力。原因也很简单,法不责众。同样,如果数字很低了,都达标了,就失去了制定标准的意义。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