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PM2.5背后的两大核心纠结

2011.11.28
头像

sclbj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本周起,全国性的PM2.5争执开打第二轮。这一轮争执的导火索是一向敢言的钟南山院士对广州环保部门的炮轰。他打出的重磅炮弹是:“环保数据说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老百姓痛斥空气质量越来越差。实际上老百姓的看法是对的。”上一轮空气质量的官民争执,由美国驻华大使馆对使馆区空气污染的实时测量数据上传网络而引发。美国使馆用的是PM2.5的检测标准,北京环保部门用的是PM10的检测标准,公众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又根据以往政府在公共信息发布时的欠佳表现,宁信美国大使馆而不信环保部门公布的监测数据。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开始监测空气质量,以PM100作为监测标准,监测数据归“内部掌握”,从不对百姓公布。进入新世纪后,采用PM10作为监测标准,监测数据逐步向百姓公布。鉴于美国大使馆引爆了争执,为平息事态,环保部紧急采取补救措施。上周,环保部表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已向社会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并有望在2016年全面实施。这是中国首次制定空气质量监测的PM2.5标准,与旧版PM10标准相对比,新版标准的监测要求提高了4倍。

  需要说明的是,PM100、PM10、PM2.5,指的是空气中有害颗粒物质的直径。PM是个微米级的通用计量单位,通常人的头发直径是70微米,倘若国内空气质量监测按PM2.5的标准进行,意味着空气中颗粒直径为2.5微米的有害悬浮物质都将被纳入监测范围。如此一来,眼下日趋鲜亮的、由政府公布的空气质量监测报告就会立即黯然失色。

  上面的解释虽说已很通俗,但听上去依然觉得有点抽象。打个更形象的比方:眼下国内人均GDP近4000美元,10年前中国入世时刚破1000美元,纵向比国人已经很富有,但若拿发达国家人均GDP数万美元对比,我们的人均4000美元依然十分寒碜。

  国内空气质量监测从PM100递进到PM10,得益于大中城市的三大改观:一是居民家庭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升火做饭及冬季取暖由烧煤改为烧气;二是中心城区大批烧煤的工厂迁址远郊,譬如首钢整体外迁河北唐山;三是城市周边植树造林降低沙尘危害等。如此一来,那些直径在100-10微米之间的硫化物、氢化物和沙尘颗粒就大为减少,为大中城市采用PM10标准监测空气质量提供了前置条件。

  那么,为何在治理硫化物等污染大见成效,治理沙尘暴初见成效的当下,在撇除自然形成的大范围季节性沙暴天气危害之后,百姓对空气污染的真实感受与政府公布的数据会形成如此大的反差呢?这背后有两大官民共存的核心纠结在“捣乱”。

  第一,大中城市整体染上了“汽车病”,而且“病情”的恶化速度快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汽车王国”,譬如美国。受汽车工业发展技术阶段限制,中国汽车尚不能普遍采用“欧Ⅳ”或“欧Ⅴ”标准排放尾气。而汽车尾气中大量硫化物、氢化物颗粒和其它重金属颗粒的直径,恰好大多在10-2.5微米这一区间。它不属于PM10监测标准的统计范围,因此并未在政府公布的空气监测报告中予以反映。

  人类汽车史上绝无先例的“中国汽车热”之空前热浪有三大成因:一是经济发展的确使大量民众的腰包鼓了起来,极大刺激了汽车消费,再加上金融信贷的杠杆作用,为汽车热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二是城市公共交通依然难以满足民众上下班出行的便捷要求,再加上城市内经济布局不合理,促使更多的民众以私家车作为出行交通工具;三是客观存在的攀比心理所生成的畸型汽车消费文化。三大因素互为影响、互相促推,汽车数量爆发式增长而道路资源跟不上,导致汽车行驶多半处于怠速状态,致使尾气进一步“超量”排放,污染人为加剧。这三大因素,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明显改观。因此,若改用PM2.5作为空气监测标准,类似“京沪广深”等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数据将极其难堪。

  第二,有鉴于此,环保部门乃至整个政府就会陷入以往不曾有过的道义困境:如实按PM2.5标准公布监测数据,虽“技术和设备都不存在任何障碍”(复旦大气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庄国顺语),“事实上环保部门也早按PM2.5标准监测空气质量”(钟南山院士语),笔者所知上海则早就在作同样的日常监测,但假定如实公布监测数据,环保部门自认为这些年辛辛苦苦改善环境质量的种种努力都将一笔勾销不算,民众亦会将全部怨气倾泻到它头上。而且,背后的政府同样会遭致舆论的强烈抨击。所以,思虑再三,在早就习以为常的、藏着掖着的旧思维支配下,就必然出现明明是灰霾天气,空气监测日报却楞说空气质量为“良”。这情形活脱脱乃掩耳盗铃之“现代版”。

  纠结的核心原委一经挑明,人们不难顿悟,若以PM2.5标准作标尺,治理大中城市日益严重的汽车尾气污染,只有四种途径可供选用:普遍采用“欧Ⅴ”汽车;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尤其是解决公交的“最后一公里”配套;限制私家车总量;调整和改变城市现有经济布局,均衡上下班交通流。可人们都明白 ,这四种途径全系“远水难救近火”,没有一项能轻易达到。尤其是限制私家车总量,有车族跳起来不说,打算买车族也会齐声喊“不”。是呀,要限也该限公车,可公车限得了么?那好,凭什么“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况且,汽车工业是支柱产业,GDP掉头向下,政府、社会、民众谁也受不了。

  由此看来,新的空气污染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新的伴生病”,既然谁都不愿对既得利益作出点牺牲,对拥有汽车的欲望进行理性克制,那么,要想平息全社会的空气污染焦虑,政府只能摒弃以往的虚荣心,如实拉下脸面,把实情告知天下百姓。也即,空气污染重新加剧系新的污染源所致,在社会各界又都不愿意为此率先“节欲”的情况下,意味着污染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消解。所以在当下,政府最该做的,不只是匆忙承诺新监测标准“有望在2016年全面实施”,而是讲实话、道实情,使全社会形成目前压根做不到之共识。笔者以为,这才是负责任的政府面对新的空气污染所该起到的核心作用。当然,这并非说,笔者主张政府对治污可以无动于衷,甚至撒手不管。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