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国企贵州水晶等被指直排污水 致土壤汞超标80倍

2014.1.26
头像

dujuan1004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土壤汞含量超标八十倍,地面下三十厘米处土壤颜色依旧漆黑,农民灌溉、洗菜用水均为工厂排放的化工废水,全村人体内均检测出汞物质……

  黑色土壤汞含量超标八十倍

  距离贵州省贵阳市只有20公里的清镇市青龙村,不同于北方寒冷的冬季,央视财经记

  者到来时,这里白天的气温在10摄氏度左右,还可以看到北方只有在春天才能看到的场景,有的油菜花刚刚开花,满眼望去一片灿烂。记者一行人下车走进农田里,一些地里的青菜已经拔掉,不过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里的土壤和常见的土壤颜色差别很大,几乎是像煤一样的碳黑色,在用铲子深挖了几下之后,地面下30厘米左右处的土壤依旧是黑色。记者询问了附近正在锄地的村民,他们说,这里的土壤变成黑色已经好多年了。

  贵州省清镇市青龙村村民周庆军:种那米太难吃,吃都不敢吃。(都是)喂猪、喂鸡那种。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现在种的是什么东西?

  周庆军:种的是荔枝。

  村民老周今年快五十岁了,一直生活在青龙村,一家五口人的粮食和青菜,全靠他一个人忙碌。青龙村全村只有100多人,人均耕地不到一亩,不过集中连片的地不多,显得特别分散。老周家分的这块地大约有40多平米,他告诉记者,伺弄这块地让他劳心劳力,而每到夏天多雨的时候,这块地就变得惨不忍睹。

  周庆军:脏的啊,你没看到。我们种的谷子这一片,下雨天一发水,那些脏东西,全部都趴在这田头,就把这地方全部盖住了。时间长的要三天才消得下去。

  老周说的脏东西就来自于距离这片田地20米左右的一条小河,这条河只有一米多宽,记者看到,现在是冬天,是相对缺水的季节,但是小河里的水量依然不小。老周告诉我们,一到夏天,河里的水位升高很容易就漫过了田埂,直接灌进了地里,而从河里飘出来的垃圾,有的是片状有的是颗粒,直接渗到了土壤里,让土让变得又脏又难闻,每年他把这些垃圾清出去都费了很大的劲儿。

  周庆军:那脏东西都趴到这田头,就把这些脏的东西由那边捡出去。每年都要拉,没有哪年不拉。一年最少都要拉三次。

  村民们说,大约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青龙村的耕地就受到旁边这条小河的影响,土壤本来是黄土,慢慢变成了现在像碳一样的黑土。周边的村民也知道土地变黑一定是受到了污染,但是具体是什么污染,以及污染到何种程度却不是很清楚,他们说种的大米太难吃,种的很多青菜还好些,通常就将就着吃。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自己也吃自己种的菜吗?

  周庆军:要吃嘛,你不吃你怎么办?你是农村人,你不可能天天到街上去买嘛。

  那么这些变成碳黑色的土壤中到底有什么成份呢,记者随机采集了一些土壤作为样本,取样的土壤深度从地面到地面下30厘米之间,属于土壤的表层土,随后提供给北京一家专门做土壤标本测试的专业机构进行检测,结果令人震惊。重金属检测显示,这块土壤中汞的含量达到30.7毫克每千克, 而根据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08的数据,土壤中汞正常标准应为0.40mg每kg,也就是说,记者取样测试的这块土地超标将近80 倍。

  土壤汞含量严重超标

  小河源头竟是工厂排放的工业废水

  土壤中汞含量超标将近80倍,常年累月的污染已经把土壤从黄色变成了黑色。尽管我们多次报道过土地污染,但像这种状况,记者还是头一次见到。小河污染的源头到底在哪里?河水里的污染物还有没有别的东西呢?

  这条给土地带来污染的小河究竟来自于哪里呢,记者沿着小河向上游走,看到了一大片工厂,而越往工厂方向走,刺鼻的气味就越明显,登上了村旁边的山头,俯瞰这座工厂时,可以看到工厂占地面积极广,而这条小河就是从化工厂的围墙下流出来的。记者在手机地图上搜索,并没有找到这条支流的源头。就在记者继续寻找河水源头的时候,遇到了几名正在做测试的工程技术人员。这些工程技术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是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请来的,为两湖一库支流做污染测试,两湖一库指的是贵阳市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三处饮用水水源地,这些技术人员说,流经青龙村的小河其实就是工厂排放的工业废水,最终也流入到百花湖中,他们为此专门到厂区调查过。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这条河是从山上流下来的经过工厂吗?

  两湖一库治理支流工作人员:没有,来源就是工厂这里。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所有水都来自工厂吗?

  两湖一库治理支流工作人员:对,进入红枫湖,进入百花湖。他们那天带我们来这儿看了一下,简单介绍几个点,这个污染最严重。

  技术人员介绍说,大半年来,他们已经到这一带调研过几次,眼前这实际是片化工厂区,已经存在几十年了,包括清镇发电厂、贵州省水晶有机化工集团、水泥厂、焦化厂等企业,一同向外排放工业污水,这些污水每到下雨的时候就漫过田埂污染土壤,村民们也证实了这一点。

  贵州清镇青龙村村民周庆军:有搞电池车间,有生产酒精,生产煤气,有生产聚乙烯。

  贵州清镇青龙村村民甲:没有醋酸水就不臭了,原来白露露的一层。有电池灰、醋酸、洗澡水,原来闻得臭得很。

  在这些企业中,被村民们提及最多的就是贵州省水晶有机化工集团,公开资料显示,这家企业的前身是贵州省有机化工总厂,这是一家有几十年历史的企业,当地环保部门公布的数据称:在1971到1997年间,贵州省有机化工总厂采用落后的汞法醋酸生产工艺,向贵阳市两湖一库之一的百花湖上游河段东门桥河流域、猫跳河以及周边农田排放的汞多达100多吨,青龙村就处在这片区域内,这些汞最终污染了周边的土壤。村民老周告诉记者,他曾经在贵州省有机化工总厂的汞醋酸车间工作过,由于汞蒸气的影响,工作期间好多人都掉头发。

  周庆军:你看我们头发也掉,就是在聚乙烯生产车间上班。我们头发掉,就是那儿影响才掉的。我不在那儿上班十年了,这样才逐渐逐渐长起来,原来就是光头哦!

  从公开资料看,贵州有机化工厂在改制后成为如今的贵州省水晶有机化工集团。不过村民们和为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搞监测的技术人员都反映,虽然汞法醋酸生产工艺如今已经废除了,采用了脱汞工艺,但是污染一直没有停止过。

  两湖一库治理支流工作人员:红枫湖和百花湖这个支流是最严重的污染。现在湖的水质达标了,现在主要是上面这块。这个支流主要是化工厂排放,它存在乱排乱放,所以对湖水影响很严重。

  事实上,对于清镇市青龙村一带的污染,当地也早已了解。贵州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2005年出具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清镇地区受汞污染的土壤有 117.4公顷,土壤中含汞量在4.71-723毫克/公斤之间,报告提出,含汞量在200毫克/公斤以上的土壤有66公顷必须紧急处理。厂区周边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汞污染,湖区库区的水含汞量达76.9%,大米含汞量在0.03-0.13毫克/公斤范围,还含一定的甲基汞,也就是水银的有机形态,均超过国家食品标准。那么这些重金属汞严重超标的土壤出产的农产品(8.40, 0.27, 3.32%)又去向哪里呢。记者注意到,有一些村民正在河边用工厂废水洗菜,眼下这里的村民大面积种的是油菜,而油菜又是汞的高富集作物。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阿姨,这菜是您吃的还是卖的?

  贵州清镇青龙村村民甲:卖呀。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拿到哪儿去卖?

  贵州清镇青龙村村民甲:街上。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像这种葱您自己吃吗?

  贵州清镇青龙村村民甲:也可以吃嘛,卖也卖吃也吃。

  根据贵州省环科院提供的数据显示,此地土壤中的甲基汞含量为30μg(读微克)每公斤左右,由于甲基汞的毒性特别巨大,又极易被人体吸收,相关部门多次提醒这里的村民避免食用这些地里的蔬菜、谷物等,但对很多村民来说,这些土地是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

  贵州清镇青龙村村民周庆军:那些种葱、大白菜、萝卜、青菜啊这些,还不是照样挑去街上卖,卖给街上人吃,哪个知道你是哪里种的。

  镇里的居民告诉记者,除了本地人之外,外面的人并不太知道这里的污染,他们还可以将青菜当成有机蔬菜,卖个好价钱。贵州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的调研还指出,汞矿区和化工厂周边,由于汞的迁移,汞对环境不仅造成污染,并且还会进入食物链,而汞一旦进入食物链,就会造成动物神经系统的损伤,给动物及人类带来极大危害。这里的村民对这一点已经有了深深的体会。

  周庆军:鸭子一得病,才一年就把没死的卖了嘛,卖给街上人吃,我们经常喂牛,最多三年就死了。

  看着那些被污染的水和土地,看着节目中的那一组组的数据,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不会轻松。汞,也就是水银,大家并不陌生,这是常温常压下唯一以液态存在的金属。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汞又是唯一能在生态系统中完善循环的重金属,可以在水、土、大气、生物圈中迁移和转化,毒性极强。在曾经是中国最大的汞矿基地——贵州铜仁,污染的状况就更令人忧心。

  “中国汞都”留下一片毒土地

  这里是有“中国汞都”之称的贵州万山矿区,曾是我国最大的汞工业生产基地,汞的储量及产量居全国第一、亚洲第二、世界第三。60多岁的陈再阳老人一直生活在这里,老人告诉我们,这里开采的历史有上千年,但在建国以后,特别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汞矿大规模开采,汞的污染立刻开始显现。

  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下塘溪村村民陈再阳:汞污染我们每个人都有的,通过鉴定检查去检查来的,贵阳环保局的他们都来过。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医院去检查过吗?

  陈再阳:检查过,我们每个人都是有汞的,它这上面是个采矿区,吃的水全部都是这个水,农田全部是用这个汞水。

  央视财经记者注意到,这是陈再阳和老伴种植的白菜,还没长好就从白菜心里往外溃烂。陈再阳说,即使这样,种白菜也是无奈的选择。前些年当地相关部门就已经检测到土壤中汞超标严重,并建议农民不要再种粮食,可以改种青菜,但是种了几年青菜之后,青菜中也检测出汞超标,陈再阳告诉记者,最近这段时间政府工作人员又已经来过两次了,鼓励农民改种核桃树。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为什么能种核桃不能种庄稼?

  陈再阳:种庄稼不行了,种庄稼这个土质已经变质了,有毒了,种菜种不了,没水抗旱,你要种其他植物也没有。种核桃还不知道,最近就要来,核桃卖得出去卖不出去还不晓得。

  走在贵州铜仁的万山矿区的山路上,随处可以看到曾经大规模冶炼的痕迹,当地环保部门工作人员介绍,当时大干快上时为保证全国供应,生产冶炼全是因陋就简,工艺相对落后,遗留下大量历史问题。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这就是曾经冶炼的地方吗?这一个炉子以前每天能炼多少汞?

  贵州万山特区环保局工作人员田洪昌:对,这个炉子实际上小,它是在80年代初就撤了的,最主要的时候,冶炼还是在70年代,它的设计能力也就是在一天2、3吨左右。

  田洪昌告诉记者,当时的冶炼全是土法上马,通过一个冶炼炉加热,在冶炼炉后面有一个专门收集汞的设备,后面再加一个烟囱。据统计,在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中期,这里年产汞量平均为800吨,每年冶炼后的废渣排放量却高达47.6万吨,这还没有包括开采废弃的矿石量。冶炼厂的尾气沿直径为1米,长 400米的爬山烟道,以4600立方米每小时的流量向大气进行无序排放。一些矿渣和废渣就随意堆在山区,为下游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

  贵州万山特区环保局工作人员田洪昌:当时这一块的污染主要是70年代的时候渣对下游的影响,再一个就是水对下游的影响。因为它的渣是堆在这山坡上,一遇到下大雨,或者大水的时候,它的渣就要往下面冲,就冲到下面的河里面,冲到附近的农田里面,冲到这里面去了。

  在2002年正式关闭前,贵州汞矿是国内最大的汞和汞系列产品的生产基地,由于工艺需要,机选厂和冶炼厂每天排放废水800吨。废水最终流入锦江,最后汇入洞庭湖并流入长江。龙江水库是万山特区最大的农用灌溉水源地,灌溉面积约8000亩。下溪河两岸周边有约4000亩稻田,居住着8000多人。如今,曾经堆放废渣的尾矿库已经被固化和覆盖,因为开山和修路,还能看到露出来的部分矿渣。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整个这片都是渣吗?

  田洪昌:这边全都是渣,以前留下的渣。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你们怎么处理的?

  田洪昌:下面全部用钢筋、五金、水泥,把它喷上去的,把它固化了,稳固起来的。包括两边修的拦山沟,下面修的档渣墙,下面还有一个深的收集池。

  固化后的炼汞废渣

  贵州铜仁市环境监测站的瓮数据显示,万山地区耕地土壤中汞的浓度为0.207-255毫克/千克,超标率为96.15%,最大超标倍数为850倍。记者找到了原贵州汞矿的最后一位书记,他告诉我们,很多工人年轻时就有矽肺病,年龄大了都会出现手抖的症状。

  前贵州汞矿副书记吴庚寅:它主要是在井下工作的时候吸尘,吸尘造成矽肺病。做冶炼工作的人,汞一挥发之后,汞蒸气对人的中枢神经直接造成刺激,得矽肺病的人手抖,控制不住。还有一个很典型的反应就是脱牙齿,一口牙齿脱掉的都有。

  这位老书记说,当地的一些工人,由于常年在矿里和冶炼车间里工作,大量吸入了汞蒸气,导致身体健康受到了影响。根据贵州环科院2002年相关数据显示,直接参与汞作业的城乡居民,汞中毒患病率达4.18%,各种结石病的发病率位居国内最高水平,各种癌症的发病率也居高不下。

  面对历史原因造成的汞污染,贵阳清镇市的居民还能找改制后的企业讨个说法。但万山矿区的居民就没这么幸运了。由于企业早已破产,任何追究、赔偿和治理都已无从谈起。而类似的状况并不止万山这一处。面对重金属污染,中央政府已下决心着手修复,那么修复又面临哪些难题呢?污染耕地的修复,究竟该如何着手?

  汞污染土壤修复正面临困境

  在2013年12月30号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土资源部负责人说,我国遭受中重度污染的耕地有5000万亩,对这些耕地,国家正在组织修复。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土壤污染跟其他的污染有明显的不同,一些重污染的矿产或是加工厂停止开采和作业时,周边工业排放的污水和废气就都会停止,但是对土壤的污染却是持续的,并一直保留在土壤里,通过下雨、刮风,都会把土壤里的污染物再次变成地表径流或是扬尘,带到别的地方,形成二次污染。从国际上的方法来看,以汞污染来说,土壤修复有的是采用热脱附法,通过加热或者是热蒸汽的方式,把土壤里面的汞蒸发出来再回收,但这会破坏土壤中的微生物。还可以采用淋洗法,即把土壤里面的汞淋洗掉,但这会导致污染物进入到水体,而水的处理又成为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第三种方式是固化法,即通过药剂,把汞固定在土壤里面,使它不会析出也不会发生化学反应,但这种方法还处于实验阶段。现在普遍认可的方法是植物萃取法,通过种植一些高富集性的植物,萃取出土壤中的汞。但这些含汞植物的后续处理也是一个问题。这些方法都各有优缺点,但是如果处理大面积的汞污染土壤,还没有一个好办法,原因就是高昂的成本。

  中科院地理所环境修复中心主任863计划土壤修复领域首席专家陈同斌:大范围的一些污染来说了,无论是热脱附,还是淋洗法,或者是其他的一些物理化学方法,通常它的成本都会非常高,或者能耗非常高,那么还有二次污染的风险,所以对这么量大的污染土壤修复来说,它的成本是极其昂贵的。

  陈同斌说,从全世界来讲,土壤修复都是难题,美国20世纪90年代用于污染土壤修复方面的投资约上千亿美元;日本调查显示,有32万个受重金属或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全部修复约需1600亿美元;从我国的现实来看,除了植物萃取法外,每亩土地修复成本动辄高达上百万元,在土壤本身的价值还没有足够高的情况下,并不现实。植物萃取法性价比比较高,但修复周期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并且还需要一系列配套的政策、制度需要跟进。

  陈同斌:你要找到相应的一个场地来进行这个修复工作的作业,那么还有土方的运输,包括一些储存等等,会带来非常多的问题,所以也不是说,完全是一个钱的问题,工程量大了之后,我们就很难去解决。

  那么对于土壤治理和修复,到底有什么可行的办法呢?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研究所曾对此进行过专题调研。他们建议,从发达国家看,治理土壤污染首先是明确立法,美国国会在1980年通过了《环境应对、赔偿和责任综合法》,批准设立污染场地管理与修复基金,即“超级基金”,该基金主要用于修复找不到责任者或责任者没有能力修复的被污染的土地。对不愿支付修复费用或当时尚未找到责任者的地块,也可由“超级基金”先支付修复费用,再向责任者追讨。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欧洲国家专门有,欧盟有土地修复资金,拿出这个资金来修复的话,因为土地修复是一个很漫长的工程,破坏很容易,建设很难。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仇焕广:还有就是对一些污染比较严重的土地,或者说一些生态比较脆弱的土地就施行休耕或者鼓励你休耕,就是国家给你补贴,你不需要来种,但是能够保障你还能够有一定的种粮的收益。

  【半小时观察】

  说到汞污染,最典型的案例就是1956年发生在日本的水俣病。当时水俣湾附近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病。它最初出现在猫身上,被称为“猫舞蹈症”。病猫步态不稳,抽搐、麻痹,甚至跳海死去,被称为“自杀猫”。随后不久,当地就大量发现了患这种病症的人,元凶就是刚才我们节目中出现的甲基汞。从节目中可以看出,贵州的清镇、万山已对包括耕地在内的汞污染高度重视,对一些被污染的土地提出了改变种植品种等措施,阻断重金属通过粮食、蔬菜而进入人体的通道,严密防范重金属带来的污染。同时,对现有的耕地进行保护,防止出现新的让污染,遏制污染扩大的趋势。在《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也就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也专门指出了要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支持地方开展耕地保护补偿。我们也期待着一些地方在这些方面能先行先试,走出新路。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