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中科院安全工作者:中科院里的“缄默人”

2014.2.13
头像

chloe

随遇而安

  他们没有耀眼的光环,却有“夜不能寐”的工作压力;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不为人知,却必须有“勇”有“谋”,随时排除大大小小的安全隐患。他们是——

  中国科学院,拥有12个分院、100多家直属研究机构、100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以及212个野外观测台站,几乎涉足科研的所有领域。在社会高度关注安全工作的今天,安全事故不仅伤害当事单位,也会给整个中科院带来负面影响。

  安全工作又是无声的。对在中科院从事安全工作的人来说,毕生最大的慰藉恐怕就是永远不要发生事故。大家永远也感受不到他们的存在。

  就像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安全保卫办公室主任陈志宏所说:“安全工作是一项隐性工程,是常敲打、常提醒的工程,是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工程。但安全工作又至高无上,它与生命在同一起跑线上,它永远是工作和人生的第一主题。”

  在1月份召开的中科院2014年度工作会议上,一批从事安全保卫保密工作的集体和个人受到了表彰。他们不为人知的工作和生活,终于开始被人们所了解。

  隐形的生命线

  对一家掌握着最尖端技术成果、酝酿着最前沿科学知识的国立科研机构来说,安全工作一旦出问题,即意味着不可估量的损失。

  在从事安全管理工作之前,张达是一名优秀的质量工程师。作为国内曾经最早的注册质量工程师,2008年,他离开了工作多年的岗位,投身于一个全新的职业——安全管理,担任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安全保卫办公室主任。

  上任之前,很多老同志都劝他,“安保工作责任太重了,不好做!”毕竟,对他来说,这份工作意味着从零开始,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说实话,我的心里也没底。”张达说,“可我还是想挑战一下自己。”

  他说到做到。5年来,除夕夜他从未和家人团聚,而是和同事一起默默守护着金属所的安全。在他的建议和组织下,金属所对吊车实施了统一专业维保,消除了潜在隐患;给气瓶统一制作了气瓶支架,并将易燃易爆气瓶移出室外;同时清理整顿了危险化学品,将废液进行收集统一处理。

  良好的安全文化并不容易培育。张达是出了名的“不讲情面”。为了推动安全隐患的整改,严肃安全规章,他曾对不按要求整改的“钉子户”采取过停水停电措施。

  最终,连续5年零事故的成绩让他赢得了大家的理解。张达用行动证明了上任之初所说的一句话:“我坚信真诚就能感化冰霜,认真就能做好一切。”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安全主管曾煜中是安全工作的“老人”了,他常说:“我们没有感人的事迹,也没有耀眼的光环,我们所做的,只是一名普通安全保卫工作者应该做的事情。”

  在科研院所工作,没两把“刷子”可不行

  在科研机构从事安全工作,没有两把“刷子”还真是不行。

  2012年3月的一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保卫处接到报案,称一名身份不明的男子有跳楼嫌疑。保卫处处长洪军带队紧急赶到现场,将保卫人员分成两组,一组在楼下控制围观人群,另一组爬上楼顶开展救援。

  为稳定男子情绪,洪军只身一人爬上楼顶平台,一边和男子交流,一边悄悄靠近他。就在洪军距离该男子2米左右时,男子警觉起来,试图往平台边缘走去。洪军一个鱼跃,扑上去将男子按倒。公安人员赶到时,洪军因腿骨严重受伤已经无法站立。

  除了有“勇”,还要有“谋”。保卫处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是洪军心头的骄傲。在他工作的部门里,有4个人拿到了中国原子能科学院颁发的辐射安全与防护中级证书。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是中国科大的“地标”之一;可洪军也深知,这样一台大型的科学装置,必须做好安全工作。

  因此,洪军组织保卫处工作人员参加了相关培训,让他们对辐射安全管理工作有了更系统的防护知识,并安排专职、专业具备相关资质和能力的人员从事放射源管理工作。

  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安全工作负责人杨勇刚则把自己逼成了一个“网络达人”。在维护单位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工作中,他安排了1名专职人员负责计算机与网络管理和维护,对互联网接入、IP地址进行了审批和备案,采取了实名上网的措施,每台计算机最终用户填写备案表,及时发现并封堵网上有害信息的传播。

  “安全工作是一票否决”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综合处副处长宋海涛从事安保工作已经有10多个年头了。提起多年工作的感受,他说:“随着中科院各研究所科研经费、科研量的增加,安全生产防范的范围、种类以及工作量都在增大,一个疏漏就有可能导致一场事故,所以用‘夜不能寐’来表达我们的工作压力一点不为过。”

  “安全工作实行的是‘一票否决’,无论平时工作有多辛苦、多努力,只要一出安全事故,都是对以前工作的否定。”宋海涛说,“安全工作不出成绩,‘平安无事’就是最好的结果。平时大量的安全日常工作不为人所知,不出事故不关注,可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常常是超常关注,从上到下都是‘口诛笔伐’。”

  没有任何新闻就是最好的新闻,默默无闻就是最大的收获。也许对一个安全工作者来说,这就是他们至高无上的信条。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