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麦乐鸡“橡胶门”令食品安全监管再度示丑

2010.7.08

  又是“专项调查”,又是“卫生安全监测”,有关部门的这一连串“马后炮”行动,似乎是想要证明自己在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上有所作为,并安抚公众在这方面早已弱不禁风的信心。

  但是很不幸,从现已披露的信息来看,我们感受的并不是一个足以产生信心、维持信任的美妙情势,相反倒是一场似曾相识、有关食品安全公共监管的再度“示丑”。

  丑陋之一:“聚二甲基硅氧烷”和“特丁基对苯二酚”,作为两种国家标准允许使用并明确了限量的添加剂,竟然不在日常监测项目之列,非得等到舆论汹汹了,才忙不迭地进行专项调查。

  人们不禁要问:既然是有限量标准的添加剂,何以不进行日常监测――食品安全如何能得到 “日常化”的保证?而既然不打算进行日常监测,又何必允许其在食品中添加――攸关生命健康的安全标准岂能如此不严肃?这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实此前曾指出的,“制定食品标准的一个原则是,只要允许添加到食品中,就必须要有一个标准,要进行检测”。

  丑陋之二:或许也是更大的丑陋,对于“聚二甲基硅氧烷”和“特丁基对苯二酚”,虽然有关部门已强调要专项调查、安全监测,但一个尴尬而滑稽的事实却是:“其中一种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检测方法”,“卫生部门正在组织专家研究,希望尽快拿出各部门都认可的标准检测法”。安全标准早就制定了,统一且都被认可的监测方法却仍在“难产”和“临时抱佛脚”的等待之中,如此情形,大约类同于“汽车已经上路了,司机却不懂驾驶方法、没有驾照”――食品安全监管儿戏到这种程度,岂不既丑陋更可怕?!

  其实,这样的丑陋一幕,我们并不陌生。当年沸沸扬扬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之所以造成那么大的恶劣影响,监测方法的落后以及被钻空子利用,事实上正是一个重要背景――因粗陋的 “凯氏定氮法”以简单的含氮量来测定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于是,高含氮量的化工原料三聚氰胺被不法厂商当作“蛋白精”大量加入牛奶,而长期未被监管察觉。

  殷鉴不远。然而,三聚氰胺之后的“橡胶门”中,在食品安全公共监管中,我们看到的依然是一个监测方法残缺和滞后的丑陋局面,“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让人夫复何言?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