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全球变暖“虽立而惑”

2010.8.09
  今年的8月8日是“全球变暖”这个术语诞生35周年纪念日。按照中国人的说法,三十而立,四十不惑。35岁,正是“虽立而惑”的年龄。看看国际上关于全球变暖的争论,全球变暖问题确确实实是“虽立而惑”:全球多数人认同全球变暖是客观事实,但也有部分人对此持有异议,对怎样应对全球变暖也存在不同看法。

  全球变暖这个词现在已经广为流行,但这个词是怎么来的?谁首先使用的?或许许多人并不清楚。根据对学术期刊数据库的检索,这个词是目前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职的华莱士・布勒克教授首先使用的。1975年8月8日,他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名为《气候变化:我们是否正处在全球变暖的紧要关头?》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布勒克教授预测当时所认为的全球变冷趋势将在10年左右时间结束,并转入由二氧化碳增加导致的全球变暖期。从那以来,全球变暖成为越来越多科学家和大众关心的科学问题。

  与更早出现的气候变化一词相比,全球变暖主要指地表平均气温的上升,而气候变化还包括由此而来的降水等多方面的变化,比较严谨的科研人员常常都选用词义更偏中性的气候变化。但全球变暖一词对趋势的强调,使它迅速被许多科学家接受。

  近几十年来,全球平均气温越来越高,过去十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十年,根据一些研究,今年上半年也很有可能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个半年。全球变暖极易引发各种极端气候灾害,眼下俄罗斯的森林大火、中国和巴基斯坦的洪水,虽然现在不能说这些灾难事件是全球变暖导致的,但也难说没有关联。全球变暖等气候变化,将会导致越来越多的极端气候灾害的发生。

  但不是所有人都相信全球在变暖。去年年底爆出的“气候门”(即所谓有科学家篡改数据和左右同行评议过程以夸大全球变暖的威胁),影响了人们对全球变暖这一结论的认同。美国斯坦福大学今年6月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2007年认同全球变暖的美国人达到84%,而今年这一比例下降至74%。

  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应对全球变暖问题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意见不一。从去年年底的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到本周刚刚结束的德国波恩新一轮气候谈判,发达国家一直要求发展中大国接受有法律约束力的强制减排,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规定只有发达国家必须强制减排;而发展中国家指责发达国家拒绝承担历史责任,拒绝承担更多减排义务,因为大气中的大量二氧化碳是发达国家在几百年工业化过程中所排放的。

  讨论气候变化问题的知名科学网站“真实的气候”最近刊登了一篇文章《全球变暖,35岁生日快乐!》,但正如一名科研人员在文章评论中所说:“全球变暖,生日难说快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