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三江源生态监测与评估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2010.8.10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规划”2005年起正式启动实施。到目前,工程实施已经超过5年的时间。监测和评估项目期间的生态变化,是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科学管理所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形成今后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策略的重要前提。根据青海省环保厅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达成的合作协议,地理资源所作为技术牵头单位,在青海环保厅的组织协调下,与三江源生态监测工作组各组成单位共同承担了生态监测项目中“三江源生态监测本底综合评估”和“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成效中期监测评估”任务。

  生态监测项目实施以来,地理资源所的专家与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监测工作组各组成单位密切配合,针对三江源区域特征,借鉴联合国新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的理论框架,以空间信息技术为支撑,在建设三江源生态环境综合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上,实现野外观测数据、生态模型模拟数据和遥感对地观测数据的集成分析,通过多源数据融合、尺度转换与地面-空间数据相互验证,建立对三江源生态系统格局、功能变化规律的科学认识,追踪全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轨迹,提炼生态系统变化过程中的规律,实现了对三江源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本底和工程中期(2005-2009)生态成效的综合评估。

  8月9日,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三江源课题组学术指导刘纪远研究员,课题组长邵全琴研究员、副组长樊江文研究员一行应青海省政府邀请,出席了在西宁青海会议中心举行的“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生态成效中期监测与评估”专题报告会。报告会由青海省副省长邓本太主持。

  会上,刘纪远代表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和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监测工作组作了专题报告。刘纪远在报告中指出,总体来说,2005-200年三江源区生态建设工程实施5年以来取得的生态成效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即:“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区生态状况好转,生态建设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凸显。”他在报告中详细分析了生态监测与评估取得的科学结论,并就三江源生态工程取得生态成效的原因与成效局限性做出科学分析。他指出,目前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实施仅是起步,具有局部性、初步性特点,必须扩大范围,长期坚持,方有可能取得全面的成功。他明确提出,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任务的根本目标是:“整体恢复,全面好转,生态健康,功能稳定”。为此,应该充分认识到生态系统恢复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建议中央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已有基础上,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建立长效的生态保护和恢复机制。

  他还代表生态监测评估项目组就“进一步完善空间遥感与地面监测站点网络一体化的综合监测体系,建立三江源地区生态综合监测的稳定运行机制;提炼5年来使工程初见成效的有效措施和经验,并加以坚持和推广,保证生态成效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采取积极的减压增效措施,在促进农牧业产业升级的基础上,达到生态保护的目的”等问题提出一系列具体的建议。

  邓本太在会议总结发言中对刘纪远的报告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生态成效中期监测评估报告内容综合性、科学性、针对性强,为三江源生态建设工程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信息和科学建议。他表示,完全同意刘纪远给出的基本结论,他认为,工程中期生态成效的取得令人振奋,也对工程的进一步实施充满了信心。他指出,必须正确认识三江源生态建设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建立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长效机制。他表示,刘纪远提出的“整体恢复,全面好转,生态健康,功能稳定”的三江源生态建设目标的实现,将是青海省人民对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需要全省人民为之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