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环评必须硬起来

2010.9.16
  尽管《环评法》实施多年,但确保战略环评、规划环评能够从纸面走向实践,还需要更多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撑

  导致松花江重大污染事件的吉化是首批国家环境友好企业之一,而造成沱江污染的川化在当地也是环保水平领先――单个环保模范却酿成重大环境事故。如此怪状,时有耳闻。

  事实上,重要江河重化云集,多个污染项目扎堆,布局性、结构性的不合理导致的环境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项目环评所能解决。9月15日五大区域战略环评报告亮相,意图就是解决这些悖论与难题。

  从五大区域近年产业发展态势与环境演变趋势看,部分区域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已严重影响区域生态功能和环境质量,生态风险凸显。如不及时优化、引导和调控,将可能进一步恶化环境质量,威胁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区域战略环境评价,势在必行。

  应当提醒的是,与项目环评一样,战略环评也只是解决环境污染沉疴的一种书面警示。

  记得几年前,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国家生态功能区划这些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报告问世之际,好评如潮。然而,如今回头看看,究竟有多少地区在招商引资之前细细研读过这些报告?又有多少项目在与区划冲突之后主动下马,为生态保护让路?谁也说不清楚。由于缺乏法律层面的硬约束,这些规划报告往往尴尬地束之高阁。

  环评必须硬起来,首先要明确战略环评的法律约束力。虽然《环评法》已经实施多年,但是如何保障战略环评、规划环评能够从纸面走向实践,还需要更多的法律保障。

  其次,各级政府对其意义要有充分认识,要以对区域发展负责的精神将指导意见应用于实践工作,将眼光放得更远。如果说对策建议中“确保环保投入的增加,优先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考验的是政府的执行能力,那么削减重化企业数量、不降低环保准入门槛,可能还需要政府面对短期经济下滑等困难的勇气。而尝试构建跨流域、跨行政单元、前瞻性的环境综合管理模式,探索建立以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长效机制,想法当然非常之好,但如果协调不当,放任各地各部门各取所需,就可能流于空谈。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