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

2021 第四届食品安全与品质检测主题网络研讨会

12-21 09:30-16:30

主讲人:


目前我国食品和农产品主要的安全问题有重金属残留问题、农药残留问题、兽药残留问题、食源性致病菌问题、真菌毒素问题、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问题等。这些问题可以通过色谱、质谱、光谱等实验室仪器检测,也可以通过快速检测设备检测。

为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与品质检测领域的学术交流,推广食品安全与品质领域的新技术和新应用。 2021年12月21-23日,分析测试百科网计划组织"2021 第四届食品安全与品质检测主题网络研讨会"

会议时间:2021年12月21日-23日

本次研讨会主题分为:

1、农兽药残留检测技术及标准解读;

2、粮油、饲料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及监管;

3、食品微生物检验及环境微生物监测;

4、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及标准解读;

5、食品营养品质检验检测;

6、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

7、食品真实性鉴别及溯源;

8、标准样品及标准物质的研制和应用 。

邀请行业内专家学者共同在线针对食品安全与品质检测方面进行学术交流,拓展和普及食品安全与品质检测技术最新的成果。

往届回顾:

食品安全与品质检测主题网络研讨会(FSQI 2017)

第二届食品安全与品质检测主题网络研讨会

2019 食品安全与品质检测主题网络研讨会

2020 食品安全与品质检测主题网络研讨会



 
主讲人介绍

马育松

石家庄海关技术中心实验室主任,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食品农产品中化学污染物检测。曾任全国实验室仪器及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26)委员、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SAC/TC118)食品化妆品标准样品工作组成员、河北省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专家、河北省食品标准审评委员会专家、河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

张志明

2006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专业。先后服务于上海开拓者医药(上海)有限公司,可口可乐饮料(上海)有限公司,美药典标准研发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等公司,从事制药分析和食品残留检测等方面的工作。2015年加入安捷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所属的中国解决方案开发中心,主要从事液质产品线的应用开发工作,代表性的应用有兽药多残留检测方案, GB2763多农残液质解决方案,包装材料中可提取物与可浸出物研究液质解决方案等。

乔三洋

乔三洋,男,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硕士,有机应用工程师,熟悉快速溶剂萃取、固相萃取、凝胶净化等前处理技术及相关设备的原理方法,具有丰富的中药材检测经验,负责中药、食品相关标准的前处理应用及方案开发。

刘丽强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生物界面与生物检测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国家粮食质量安全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 研究方向为小分子分子结构定向改造、小分子高灵敏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以及小分子免疫分析快速检测技术及产品开发。从2004年起一直致力于食品安全检测关键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成功研发莱克多巴胺和沙丁胺醇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单克隆抗体,在国内多家大型食品安全检测试剂生产厂家得到应用。参与研发了近三百种食品危害因子的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单克隆抗体,以及相应的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相关成果“两百种重要危害因子单克隆抗体制备及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与应用”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殷桃

食品化学硕士,近10年食品领域相关工作经验,熟练运用色谱、质谱等相关仪器,擅长食品领域检测分析,法规解读,第三方实验室扩项、审核、管理等。

刘潇威

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研究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和国家农产品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委员会和国家农药残留标准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环境及农产品中污染物监测技术与风险评估研究、农产品产地环境控制技术标准研究与制定工作。

肖理文

2008年硕士毕业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对荧光定量免疫层析、微流控、电化学等技术有深入的研究。2014年创办南京微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飞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陶晓奇

西南大学动物医学院,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兽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以及畜产品加工研究。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等)和重庆市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项目等项目;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Analytical Chemistry,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Food Chemistry,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Microchimica  Acta和 Food Analytical Methods等国际SCI杂志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文章34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  在食品与发酵工业等中文核心期刊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1篇;目前指导在读硕士研究生14名,已毕业19名。

教育经历

2009.09-2014.06,中国农业大学,基础兽医学,博士,导师:沈建忠 院士;

2004.09-2009.06,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士,学业导师:郭鑫 教授;

工作经历

2023.11-至今,西南大学 动物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副院长

2021.7-2023.11,西南大学 食品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2014.7-2021.06,西南大学 食品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2019.08 -2020.08,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访问学者,合作导师:刘珏文 教授

近三年科研论文成果(*为通讯作者)

1. Xiaoqi Tao,  Xulin Wan, Di Wu, Erqun Song, Yang Song*. (2021) A tandem activation of  NLRP3 inflammasome induced by copper oxide nanoparticles and dissolved  copper ion in J774A.1 macrophage.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411,  125134. (IF 14.224,中科院一区)

2. Xiaoqi Tao*,  Xin Wang, Biwu Liu, Juewen Liu*. (2020) Conjugation of antibodies and  aptamers on nanozymes for developing biosensors.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168, 112537. (IF 12.545,中科院一区)

3. Xiaoqi Tao,  Xiaoxi Chang, Xulin Wan, Yina Guo, Yaqing Zhang, Ziyi Liao, Yang Song*,  Erqun Song*. (2020) Impact of protein corona on noncovalent  molecule-gold nanoparticles-based sensing. Analytical Chemistry, 92,  14990-14998. (IF 8.008,中科院一区)

4. Yi Jiang, Dahu Li, Juncai Tu, Yujie Zhong, Dong Zhang, Zhaoming Wang*, Xiaoqi Tao*  (2021) Mechanisms of change in gel water-holding capacity of  myofibrillar proteins affected by lipid oxidation: the role of protein  unfolding and cross-linking. Food Chemistry, 344, 128587. (IF  9.231,中科院一区)

5. Xin Wang, Yanjing Yun, Wei Sun, Zhisong Lu*, Xiaoqi Tao*  (2022) A high-performance fluorescence immunoassay based on  pyrophosphate-induced MOFs NH2-MIL-88B(Fe) hydrolysis for  chloramphenicol detection. 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 353, 131143  (IF 9.221,中科院一区)

6. Xiaoqi Tao,  Ziyi Liao, Yaqing Zhang, Fei Fu, Mengqi Hao, Yang Song, Erqun Song*.  (2021) Aptamer-quantum dots and teicoplanin-gold nanoparticles  constructed FRET sensor for sensitive detection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32(2), 791-795. (IF 8.455,中科院一区)

7. Qiyuan Jing, Shijian Liu, Yang Song, Xiaoqi Tao*.  (2024) TaqMan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for the detection of beef  tallow to assess the authenticity of edible oils. Food Control, 156,  110139. (IF 6.0,中科院一区)

8. Xiaoxi Chang, Yaqing Zhang, Hebing Liu, Xiaoqi Tao*.  (2020) A quadruple-label time-resolved fluorescence  immunochromatographic assay for simultaneous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three mycotoxins in grains. Analytical Methods, 12(3), 247-254.(IF  3.532,ESI高被引论文)

9. Yuping Wu, Jia Wang, Yong Zhou, Yonghua Qi, Licai Ma, Xuannian Wang*, Xiaoqi Tao*.  (2021)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nitrofurazone metabolites in  animal-derived foods based on a background fluorescence quenching  immunochromatographic assay. Foods,2021, 10, 1668. (IF 5.561, 中科院二区)

10. Xiaoqi Tao*, Yuanyuan Peng, Juewen Liu*. (2020) Nanomaterial-based fluorescent biosensor for veterinary drug detection in foods, Journal of Food and Drug Analysis, 28(4), 575-594. (IF 6.157,中科院二区)

11. Xiaoqi Tao,  Fan He, Xixia Liu, Fang Zhang, Xin Wang, Yuanyuan Peng, Juewen Liu*.  (2020) Detection of chloramphenicol with an aptamer-based colorimetric  assay: critical evaluation of specific and unspecific binding of analyte  molecules. Microchimica Acta, 187, 668. (IF 6.408,中科院二区)

12. Xin Wang, Zhisong Lu*, Wei Sun, Sudan Ye, Xiaoqi Tao*.  (2022) High-performance colorimetric immunoassay for determination of  chloramphenicol using metal-organic framework-based hybrid composites  with increased peroxidase activity. Microchimica Acta, 189, 484. (IF  6.408,中科院二区)

13. Xin Wang, Xuan Wu, Zhisong Lu, Xiaoqi Tao*.  (2020) Comparative study of time-resolved fluorescent nanobeads,  quantum dot nanobeads and quantum dots as labels in fluorescence  immunochromatography for detection of aflatoxin B1 in grains. Biomolecules, 10(4): 575.(IF 6.064,中科院二区)

近三年主持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组ScFv识别多兽药残留的量子点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研究,31672605,62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2] 重庆市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项目,基于重组抗体构建开放式夹心CRET检测喹诺酮类药物多残留的技术研究,cstc2018jcyjAX0242,10万元,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刘晓达

刘晓达,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物分析学专业博士,毕业后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和野战输血研究所工作,从事HBV和HCV肝炎病毒等血源性病原体免疫学和核酸诊断快速检测方面的研究,1999年9月晋升副研究员。多年来的研究工作涉及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病原体的快速诊断等,在国内外刊物发表文章六十余篇。

卢晓华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标准物质研究与管理中心(国家标准物质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员,全国标准物质计量技术委员会(MTC24)秘书长,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JF1507-2015《标准物质的选择与应用》第一起草人。

韩铮

韩铮,浙江大学博士,比利时根特大学博士(双),研究员,上海市农科院质标所副所长,上海市农学会理事,上海市食品学会食品安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设施园艺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研究生导师。围绕农产品中真菌毒素的污染问题,开展了相关的检测技术、标准物质制备和毒理代谢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8篇,累计影响因子242,影响因子大于10的4篇,大于5的17篇。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入选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上海闵行领军人才等。获2020-2021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排名1),202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4),2021年度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4)。

张青龄

张青龄,女,1968年生,高级工程师,现任福建省粮油质量监测所技术负责人、室主任,长期从事粮油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工作。熟练掌握色谱、光谱等大型分析仪器操作,熟悉粮油食品的安全卫生类、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物等指标的检测。先后主持或为主承担福建省科技计划重大专项“粮食中重金属污染快速检测技术与仪器”、省科技厅 “不同水稻品种抗cd富集能力研究”、“小麦粉中偶氮甲酰胺检测方法研究”、“粮油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检测分析”和“食用油己醛固相微萃取分析”等课题的研究工作;为主承担福建省地方标准DB35/T 1919-2020《薏米谷储藏技术规范》等2项制修订工作;近年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有“食用油中反式脂肪酸的气-质分析法研究” 、“小麦粉中偶氮甲酰胺检测方法研究” “食用油中残留溶剂组成对溶剂残留量测定的影响”等12篇独著及合著论文。申请发明专利2项,授权1项。

骆丹

武汉大学分析化学硕士,岛津武汉分析中心GC/GCMS、LC/LCMS资深应用工程师。多年从事色谱、质谱及相关仪器的使用及方法开发工作,兽药残留分析行业负责人,在食品安全、药物分析等领域具有丰富的应用经验。


谷旭

谷旭,博士,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应用化学系。研究员,现就职于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目前研究方向为饲料畜产品安全检测技研发和养殖动物靶向代谢组学研究。重点围绕饲料抗营养因子、兽药、违禁添加物等农用化学污染物开展筛查和检测技术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其在动物组织和产品中的残留行为特征;近年来,开展肉食性鱼类代谢性疾病的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研究。本人担任全国饲料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监测工作总牵头人,全国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水产饲料分技术委会、全国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宠物饲料分技术委会和全国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微生物及酶制剂标准化工作组委员。
工作期间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蓝色粮仓”子课题、饲料标准制修订项目、“948”和农业部财政专项等。在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Food Chemistry、Fish & Shellfish Immunology、Journal of Analytical Toxicology等国内外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作为副主编参加编纂《饲料法规文件2019》;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1项。获2018-2019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2018年获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全国饲料科技工作先进个人。

陈全胜

 陈全胜,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集美大学海洋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主要从事食品质量安全快速无损检测技术及装备研发。先后主持30余项国家或部省级项目,出版中英文学术著作6本,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其中IF>10的30余篇),SCI他引累计10000余次,个人H指数为56。累计授权发明专利60余件(含美国专利4件,已经转让11项),成果已在10多家单位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2)、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1)和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1)等国家或部省级科技奖励8项;个人先后获“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Clarivate全球高被引学者”、“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ProSPER.Net-Scopus Young Scientist Award”和“中国青年科学之星等国内外相关奖励和荣誉。

杨小含

睿科集团无机应用专家  食品工程硕士学位,有丰富的重金属前处理及检测经验。在睿科集团负责无机产品的技术支持,致力于食品、环境等领域重金属检测的方法优化,熟悉重金属检测前处理技术,能有效帮助客户解决重金属检测相关问题。

曾静

曾静,男,博士,教授。先后在东南大学和厦门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在南洋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3年12月加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药学院任副教授,2018年11月起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糖化学及糖类药物。近年来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于3-氨基糖类天然产物和药物的合成、修饰及活性筛选。相关工作发表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Science China Chem., Org. Chem. Front.等国际知名期刊。

里南

食品科学硕士,中级工程师。12年起从事食品安全检测领域产品及方法相关工作,18年入职普瑞邦技术部,主要负责售前售后技术支持、科研合作及产品验证工作。熟悉真菌毒素相关检测方法及样品处理,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

王峻

硕士/助理研究员,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博士在读,现工作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粮油加工研究所,主要从事粮油真菌毒素防控、标准样品研制等研究。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5项,研制国家标准样品2项,获粮油学会科技奖1项。                             

徐振林

徐振林,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食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广东省营养学会食品营养与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食品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检测与控制,重点研究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的免疫分析技术。承担国家自然优秀青年基金等项目多项,入选农业部科研杰出人才、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计划。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0多篇,获授权专利30多项,开发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产品10多个,已产业化并推广应用。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等奖励。

冯蕙

冯蕙,任职于山东国投鸿基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环境工程硕士,曾在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进行学习。在团队中负责离子源技术开发与方法应用拓展,同时参与地方标准的编制以及国家快检标准申请等工作。

周蕾

周蕾,博士,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全军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家港长三角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战略联盟)秘书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副秘书长,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项目负责人。从事微流控、纳米材料与生物检测监测交叉技术研究20余年。授权专利41项,知识产权保护覆盖10个国家和地区。以共同第一贡献者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书14项、CE认证2项。以排名第2获得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7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军民融合个人奖等。


石磊

石磊教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暨南大学食品安全与营养研究院院长,肉食品安全生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与食源性微生物研究,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5项。主持科技部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专项1项和国家“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1项。起草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36项,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技奖3等奖和厦门市科技进步2等奖。

朱大洲

主要开展农产品营养品质检测评价方法与标准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18项,参与研发了系列农产品、食品无损测量仪器和营养健康信息化管理平台,参与《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中食物营养产业板块的撰写。 以第一完成人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奖三等奖、长城食品安全科技奖特等奖、中餐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大北农科技奖创意奖各1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论文32篇,其中SCI收录13篇;作为副主编出版学术专著3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件;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11项。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营养标准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副食流通协会食品安全与信息追溯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仪器与技术应用分会理事、中国营养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国家发改委服务业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北京市自然基金通讯评审专家。 《中国农业科学》编委,《Food and Bioprocess Technology》《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等期刊审稿人。2011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获2011年度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2017年被中国营养学会评为 “全国营养行业先进工作者”。

赵刘清

SCIEX中国应用支持中心应用专家,主要负责环境、食品等领域的液质应用解决方案的开发和客户支持。常年深耕于一线实验室,拥有超过5年的一线LCMS应用和问题解决经验。擅长四极杆质谱,离子阱质谱,飞行时间质谱等液质系统的应用。


张朝晖

       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食品安全研究所 研究员。2002年就职于原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食品实验室,从事食品安全检测。已在食品理化检测领域从业20年,授权签字人,目前主要工作是检测方法优化开发,员工技术培训,检测能力持续性的维护, 疑似样品实验方案的设计和结果评估等。曾主持原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高分辨质谱在进出口食品中有毒有害化合物筛查确证的方法开发。

       现任北京市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预防医学会卫生检验与实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商务部援外食品安全特聘讲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补充方法和快检方法评审专家。曾任原出入境检验检疫食品化妆品检验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原国家质检总局放射化学专家委员会专家、2008北京奥运食品安全专家、全国生物芯片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委员、2022北京冬奥会食品安全保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科协、食品伙伴网、仪器信息网、分析测试百科网等特邀食品安全和检测方法授课人和宣讲人。“中国食品卫生杂志”编委。长期从事食品有毒有害化合物的识别与鉴定,食品安全和品质检测的方法开发。主持科技部“十三五”食品安全重点研发专项课题1项、科技部行业公益项目1项、北京市科委课题2项、国家质检总局科研项目3项。参与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2项。主编专著1部,参与编写专著3部,发表论文70余篇。


杨娟

食品&化妆品行业拓展经理,主要从事食品、环境及化妆品检测领域在前处理方向的研究,在药物残留、食品添加剂、真菌毒素、有机污染物检测分析方面有十年以上理论和实践经验。


陈全胜

 陈全胜,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集美大学海洋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主要从事食品质量安全快速无损检测技术及装备研发。先后主持30余项国家或部省级项目,出版中英文学术著作6本,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其中IF>10的30余篇),SCI他引累计10000余次,个人H指数为56。累计授权发明专利60余件(含美国专利4件,已经转让11项),成果已在10多家单位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2)、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1)和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1)等国家或部省级科技奖励8项;个人先后获“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Clarivate全球高被引学者”、“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ProSPER.Net-Scopus Young Scientist Award”和“中国青年科学之星等国内外相关奖励和荣誉。


 

更多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