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最新培养方法:生物安全解决方案

2024-03-27 19:30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简称布氏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列为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也是世界上流行最广泛的人兽共患病之一。

目前已经确认的布鲁菌属有12种,其中对人具有致病性的主要有4种,即牛种布鲁氏菌、羊种布鲁氏菌、猪种布鲁氏菌和犬种布鲁氏菌。其中,羊种布鲁氏菌最易引起人类布鲁菌病暴发和流行。

2020年全国布鲁氏菌病感染者地区分布表

目前,人布鲁氏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技术主要包括培养、血清学和核酸扩增技术。传统的细菌培养技术是布鲁氏菌鉴定的“金标准”。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由于细菌营养要求高,培养耗时长,实验室安全级别要求高等因素,一定程度限制了细菌培养方法的应用。

《WS 269-2019 布鲁氏菌病诊断》

布鲁氏菌是高致病微生物,也是最常见的感染实验室人员的病原菌之一,其主要感染途径包括:吸入了实验操作中布鲁氏菌培养物产生的气溶胶、皮肤直接接触感染性标本或培养物等。

Biosafety in Micro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Laboratories (BMBL) 6th Edition

传统培养方法:

布鲁氏菌接种物+培养皿+二氧化碳箱

布鲁氏菌在培养皿中培养,从单细胞状态到菌落形态,细胞增殖高达几百万倍。二氧化碳培养箱体体积较大,密封性不足,因此需要在箱体内提供微正压,维持所设定的气体浓度。当培养结束,实验人员取放样品,箱体内的气溶胶扩散会造成生物安全隐患。

最新培养方法:

智能厌氧微生物培养系统(C02模块):

布鲁氏菌接种物+培养皿+常压密闭微生物培养罐+普通恒温培养箱

布鲁氏菌依然在培养皿中培养,但培养皿被放入了密闭微生物培养罐中,通过智能厌氧微生物培养系统主机的气体置换,培养罐中生成C02培养环境,随后培养罐被放入普通恒温培养箱培养。

生物安全保障:

1

布鲁氏菌培养全程为密闭状态;

2

接种过程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

3

培养皿从密闭微生物培养罐取出和放入的关键环节,均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实验人员操作时不会产生气溶胶扩散,无生物安全隐患。

DW-100A-K系列 智能厌氧微生物培养系统

仪器服务于各类厌氧菌微需氧菌和嗜二氧化碳菌的培养、检验,可根据需要选择特定氧气浓度(0%-15%可选)和CO2浓度(5%-15%可选),快速生成环境。

样本培养过程在完全密封的培养罐中进行,样本的取放可在生物安全柜的保护下进行,可极大避免布鲁氏菌检验中存在的生物安全隐患,保护样本与实验人员。

产品优势

1

一机多用:厌氧、微需氧和嗜CO2培养;

2

快速生成环境:微需氧、CO2最快2min,厌氧最快4min;

3

脱机培养:培养罐可从仪器上卸载、独立控制,设置不同培养环境,培养过程完全密封,避免样本泄漏;

4

罐体灵活配置:多种罐体可选,满足不同培养需求;

5

QA质控软件:培养前5级质控检测,确保重现性100%。

往期精彩内容推荐

【学术前沿】懒汉病的真凶——布鲁氏菌

厌氧培养方法,哪种才是“上上之选”?

关于杭州大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大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简称“杭州大微”)是微生物仪器研发、生产及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总部位于杭州良渚国际生命科技小镇。创立于2012年,已获7项国家专利和17项软件著作权,致力于推动中国工业微生物检测实践的“快速、简单、自动化”和标准化!

2023年,杭州大微参与创办先进微生物分析技术研究所(隶属于海宁高研院),致力于成为先进微生物分析技术领域的重要科技力量。

荣誉资质:杭州市“雏鹰计划”企业、中国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2023世界生命科技大会创新10强、参与国家级项目2项、浙江省重点实验室项目2项

“杭州大微”品牌DW系列微生物仪器:微生物样品前处理自动化系列、厌氧及微需氧微生物培养系列、微生物鉴定分型溯源系列、微生物快速检测系列、质谱鉴定系列。

“杭州大微”品牌产品已有超过2000台套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制药工业、疾病防控、环境卫生及医疗等大健康领域。

关于先进微生物分析技术研究所:

先进微生物分析技术研究所(Advanced  Analytical Technology Institute For Microbiology,简称“ATIM先进所”),是隶属于中国·海宁市高新技术研究院的下属研发机构。先进所坚持“微生物、高科技、产业化”定位,以服务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动力,致力于成为先进微生物分析技术领域的重要科技力量。

ATIM先进所的5大科研方向:

1、人类健康领域相关益生菌研究

2、公共卫生领域病原菌防控研究

3、工厂微生物污染监测控制研究

4、传统酿造与现代发酵菌群研究

5、合成生物学领域高通量筛选技术研究

戳原文,更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