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记中科院院士黄本立:科学泰斗 谨严立身

2016.4.19
头像

ykyk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近日,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召开的第四届杰出人民教师座谈会上,年过九旬的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黄本立,荣获了“福建省第四届杰出人民教师”的称号。这是黄老在半个多世纪的科研、教学生涯中,获得的又一大荣誉。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曾经在抗战的炮火中艰难求学,在新中国的曙光中投身科研,又在花甲之年来厦任教,白手起家在厦门大学建立起国内一流的原子光谱实验室。黄本立院士的整个生涯,都献给了祖国的科研与教育事业。

  颠簸岁月,无悔青春

  1925年,黄本立出生于香港。不幸的是,父母在他幼年时相继离世,家道中落,黄本立只好和祖父母相依为命。他从很小的时候,就不得不随着亲属在香港、广东、广西之间来回迁移。15岁那年,黄本立孤身一人赶到广东坪石求学,在跋涉途中,险些被侵华日军飞机扔下的炸弹夺去性命。在家人的支持下,黄本立坚持念完了中学,并在1945年考上了广州岭南大学物理系。

  得到了宝贵的求学机会,黄本立在刻苦学习之余坚持勤工俭学,做了很多批改作业、准备教学实验等助教的工作。通过艰苦的努力,黄本立获得了岭南大学当年的物理系成绩最优奖和华盛顿州立大学捐赠的国际学生奖学金。

  临近毕业,黄本立面临着一个人生的重要选择:出国读研究生,还是留在国内参加工作?由于品学兼优且连续获得国际学生奖学金,黄本立可以顺理成章地到华盛顿州立大学继续深造的机会很大。良好的研究环境和稳定的生活,在当时的条件下,对一个屡经磨难的贫寒学子来说,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可当时中国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急需大量理工科人才。在爱国热忱的感召下,黄本立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出国的机会。1950年3月,他不待毕业就和同学一起匆匆北上,来到了长春东北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前身),开始了自己的学术生涯。

  献身科研,成就斐然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东北的钢铁、冶炼、地质勘探等产业部门急需快速、准确的原子光谱分析技术,而这种技术在百废待兴的国内基本上是空白,黄本立毅然地投身到急需的原子光谱分析技术研究中去。没有专业设备,没有研究场所,他在地下室翻出一台废弃的小型摄谱仪,修理调试之后,使用过期很久的感光板,配合研究所建立了电解锌、电炭刷石墨等的光谱分析法,并把其推广到工厂去。就这样,新中国的光谱分析研究在一片废墟上开展起来了。

  黄本立从事的光谱分析研究,是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他的很多发现和成果,都在实际的工业生产和环境监测领域得到了应用。1952年起,黄本立先后研究建立了球墨铸铁、黄铜等的定量分析方法,把光谱分析推广到工厂去。他为抚顺钢厂试制了一台电花激发光源,这可能是我国第一台自制光谱分析用的电花光源。1955年,黄本立转向了矿石矿物分析,发展并改善了国外常用的一种半定量方法——“数阶法”,提出“数阶法”半定量分析中的“接线法”和“内标法”,这在当时国内主要用照相摄谱法的情况下具有较大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1957年,他创立了一种可测定粉末样品中包括卤素在内的微量易挥发元素的双电弧光谱分析光源,被国外专家誉为“最完善的双电弧光源”。 1975年起黄本立从事新型光源感耦等离子体光谱分析研究,所研制的新型雾化–氢化物发生装置,使用样品量和一般的雾化器一样、但可同时测定氢化物元素和非氢化物元素,并使氢化物元素的测定灵敏度提高了20倍。他也多次参加了研究所、中科院主办的光谱训练班的教学工作,为全国培养了一大批光谱分析科研、教学、应用等方面的重要骨干。

  黄本立的研究在不断的坚持中日渐深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黄本立和同事承担了多项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和中国科学院重点科研项目,建立了多种环境污染物的标准分析方法,相关成果获得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原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吉林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等奖项。1993年,凭借在光谱分析领域的卓越贡献,黄本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也是对他科研生涯的肯定。

  投身教学,重新创业

  1986年,为了响应中国科学院关于支援特区建设的号召,应厦门大学时任校长田昭武院士和吴存亚教授之邀来到厦门大学任教。黄本立重新建立起一个原子光谱实验室。没有充裕的研究经费,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他经过一番努力争取到了一台原子荧光仪,黄本立和学生就挤在一间小屋中,利用这台仪器开始做实验。当时的实验仪器脉冲功率较低,不能满足实验需求,黄本立敏锐地指出,应该通过增加线光源的瞬时发射强度来改进仪器。之后,他们又将这一技术改进后应用到短脉冲Grimm辉光放电离子源-质谱仪器上,获得了巨大成功。这一技术成果获得了福建省2000年科技进步一等奖,得到了外国专家的广泛认可。

  在厦门大学,黄本立从无到有建成了一个在仪器设备水平和研究工作水平都堪称国内一流的原子光谱实验室。在教学上,他也是不遗余力,查文献、记笔记,复制图表,设计投影的内容,并仔细修饰每一张幻灯片。当时没有先进的制作软件,所有的课件都是黄本立手工制作。黄本立也是我国原子光谱分析领域的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和第一位博士后指导教师,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厦门大学的光谱研究,乃至整体的分析化学领域,都始终处在国内高校的一流水平。

  多彩生活,大写的人

  黄本立一向对自己学生要求严格,他时常说,科学家也是社会的一分子,做科学家首先要做一个大写的人。他主张写论文一定要以实验结果为基础,切忌自我吹嘘、夸大其词。学生文章中使用的浮夸词汇,黄先生发现后会毫不客气地统统删掉。他经常教导学生,有的人刚出了一些成绩,便自吹自擂,千万不要去学这些做法,一定要实事求是,不可以有一说二。

  在教学科研之外,黄本立也拥有广泛的爱好和丰富的生活,也因此被人称为“浪漫科学家”。他最初的理想是当摄影家,但看到国家的需要后即投身于光谱分析,最终成为了我国原子光谱泰斗。不过他至今仍在“捣鼓”摄影,为此拜了不少摄影的师傅,最近还出版了一本《随影录》。除了中国的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作品外,他还喜欢西洋文学,《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子夜》、《希腊神话》、《哈姆雷特》、《悲惨世界》、《简·爱》等等都看过不止一遍。年幼时体弱多病的他,如今已经年过九旬,却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他还在为光谱分析默默地奉献着。他仍然每天坚持上班,阅读文献,还会把看到的有价值的信息发给同事和后辈。他也常常和课题组老师讨论学术问题,应邀出席学术会议并做报告或给学生做专题性讲座。他送给青年学生的四句话,完美地概括了黄老的人生追求:“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勇于挑战权威,勇于追求真理”。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