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从韩春雨教授看中国高校的考核体制

2016.6.03
头像

夏华萍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韩春雨教授的工作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不管怎么说,也算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好事。可能有业内人士对这项成就不太以为然,有人说是跟风。如果只是单纯的跟风,不至于引起国外同行的如此关注。至少好歹也是有一定创新的。

  从这件事,引发学界对于高校内对教师年度考核的评论。这种事多少年了,一直有人在吐槽,也一直有人为之辩解。因为对于河北科技大学的具体情况不太了解,很多话也不便说。说出来也未必就合适。但是有些问题,其实还是可以讨论的。

  至少有一点,如果只用单纯的一种指标体系来考核所有的教师,显然不太合适。比如,对于专业课的老师,有比较繁重的科研任务和课题任务,教学任务相对较轻。而担任基础课和公共课的教师,教学任务相当繁重,而在科研与课题方面,一般不会给予太大的压力。至少就这两大类教师的考核而言,显然不能用一个单一的考核体系来考核。现在听说,已经有的学校对于以教学为主的教师,与以科研为主的教师,已经在实行不同的考核指标体系,这多少算是一个进步吧。

  既然在专业课的领域内,不同专业的领域教师的考核似乎也不应该使用单一的标准。因为其中的情况仍然有很大的区别。搞材料的,与搞机械的,肯定也是有所区别和不同的。搞出一个新材料,绝对不是短期内就能见到效果的。而搞机械的,更多的是在技术改良与效率提高方面。而像化学与生物这类基础理论领域的,要想做出更为逆天的成果来,难度恐怕更要大出许多。

  高校要建立这种年度考核指标,最初是为了督促高校教师们都动起来,不能像过去那样,只对付那点课就完事了。高校要发展,要提高教学与科研质量,让每个老师都积极行动起来,参考各种科研,让学校的教学科研质量能够有所提高。再就是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得不好也一个样。据我了解,所谓年度考核指标最初的初衷就是如此。后来可能又给这样的考核指标注入新的作用。那就是,现在进入高校的博士越来越多,按照过去的规定,博士一毕业,两年后就能评副教授,再过五年就能评教授。现在985高校里的新入职教师那么多,而副教授的名额又极其有限,狼多肉少,分不过来。只能靠考核来拉开档次和距离了。过去博士入职,两年后就能评上副高职,现在三四年过去了,也未见得听得见动静。这让一大批博士们如何安心?虽然说狼多肉少,可是这一大帮狼到底何去何从,到哪儿找肉,也不好拿定主意。说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可是哪儿才是留爷之处?爷去投八路,现今的八路又在何处?真是难煞人也。走也不好,留也不是。那就先熬着再说吧。很多博士们差不多都是这样的心理。

  熬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忍耐、是最需要的修行。当然,光忍耐还是不够的,活儿还得干,还得干得多,还得干得好、干得漂亮。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忍耐,算是把人的修行给提了上来。每年的考核都是一道关,一道坎。这道关坎不是过得去过不去的问题。如果什么都不想干,肯定过不去。过不去就得卷铺盖走人。过去了,也不是就能评上副教授了,这离鲤鱼跃龙门还差得远呢,只是给你一个继续忍耐与煎熬的机会。最后估计都能修成副果,当上了副教授,只是年头早晚的问题。而要修成正果,那不是光看能耐,还得看运气。

  有人不想忍,不想熬了,找个机会走人,也是高校想解决人数过多的一个办法。虽然这个办法有点损,但毕竟也算是一个办法。每年都有那么多博士求职,虽然也想可着岗位数来招人,可是有时候都不能绝对可心。看上不错了,来了一看,不爱干活,不会干活,干不了多少活,就觉得不想要了。找个什么理由?就找这种年度考核来把人们分开档次,以便有话可说。

  其实,有一个办法来确定年度考核的指标体系。那就是别搞一个全校统一的指标体系,学校出一个或几个大致的模板,由各院系根据这若干个模板制定本院系的考核指标体系。把权力下放给院系,一是省了学校的不少事,二是各院系自己定考核体系,有什么问题找不着学校,自己想办法解决。对于各院系职称指标,学校根据总体情况,将指标分解后下达给各院系,各院系自己惦量着办。那么各院系进人的指标也得自己算计算计,到底进多少人合适,将来职称评定的规划也都能让院系自己比较有谱了。

  反正在学校里就这点事。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评职称,一切考核归了包堆就是为了这一出。当然,也有的老师对评职称这事不是特别看重,能把课上好,能把活儿干好,就挺知足。那些看重评职称的也是有想把活儿干好,想把课上好的。可是他们放不下职称这点事。当然,作为学校这一方,还是得把老师的这点念想当回事,得把这事给处理好了。怎么着这对调动大家伙的积极性也是有好处的。

  职称评定这东西,说起来挺伤脑筋。比如美式与英式就不太一样。在英国,真正的正教授数量极少,很多教师干了多年,最多拿上一个高级讲师,英国似乎没有副教授这一档,所以大家似乎都不惦记了。因为反正也没指望。美国的做法是抛出一大堆诱饵,吸引你为此奋斗,可是最终能不能拿到教授的教职,还是得看各人的运气。你说哪一种做法更好?真不好评价。或许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反正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走到哪儿说哪儿,再怎么挣蹦也没有什么大用。

科学网胡懋仁博客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