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最美电力人丨朱洪斌:丹心未泯求创新

2016.5.10
头像

Sabrina_刘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美丽心语

  朱洪斌,24项授权ZL的第一发明人,5项省部级以上奖项的第一完成人,牵头制修订国家及电力行业标准9项,众多让人艳羡的成果蕴含的是他28年如一日的刻苦钻研,勇于创新。

banquan7.jpeg

  他没有真正上过大学,自学获得大专学历,专业学的微型计算机,与他从事的绝缘油气理化分析工作隔了千重山。然而,他通过辛勤拼搏,成为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网公司优秀技能专家、电力行业技术能手、全国电气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他就是江苏电科院物资检测室技术主管朱洪斌。

  创新,以夯实本职工作为基础

  1988年,朱洪斌应聘到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所(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前身),让他意外的是,去向是完全陌生的化学室。

  化学室的主要工作是电力用油检测,有着众多的仪器和大量的数据需要分析,朱洪斌对化学知识一窍不通,工作压力非常大。白天,他钻进实验室,分析油品、检测成分,一干就是几个小时;夜间用电设备少,对仪器杂波干涉小,是测试仪器控制性能和参数的最佳时机,于是,他坚守在设备前,查看设备运行情况,记录、分析试验数据,一直到深夜。为了验证数据的准确性,他还经常在变电站现场、实验室和兄弟单位之间奔波,一遍遍采样、分析、比对。而只要一有空,他就找来化学专业书“啃”,渐渐由门外汉变为行家里手,成为技师、高级技师。

  电力用油、气检测是一项辅助性工作,技术力量薄弱,朱洪斌将进一步提升油气试验能力确定为努力方向。他日复一日地试验、钻研,做的笔记达70厘米厚,记录的试验数据有上万份。

  在他的主持下,江苏电科院油气试验项目不断完善,到2009年,实现了电力用油、气常规分析项目的全覆盖,其中首次申报的19个检测项目全部获得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认可。

  朱洪斌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而是化被动为主动,将自己的专长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他喜欢追本溯源,擅长拆装仪器,一开始是小心翼翼打开仪器外壳一探究竟,慢慢的很多仪器出现小毛病他自己动手就能修理好,后来更是可以干很多专业技术人员的活儿,比如填充色谱柱、改装进样模块等等。这一切为他的后续不断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起点

  早在2002年,朱洪斌和同伴们发现,采用传统的油色谱分析法对变压器实施故障诊断,不仅检测误差大,而且费时费力。于是,他以提升绝缘油检测质量和效率、减轻工作强度为目标,走上了电力绝缘油检测技术及设备的自主创新之路。

  从2003年开始,他连续主持完成了“油中水分在线测量装置的开发”“防止500千伏变压器故障新技术的试验研究”“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在线测量装置评价校验系统的开发”及“变压器油色谱分析标准油的研制”等项目,围绕绝缘油色谱分析敏锐度提升的整体目标,历时12年,最终建立了油中溶解气体组分含量量值保证体系。首次制备了色谱分析用工作标准油,油样保存时间由4天提高到180天;发明绝缘油现场取样工具及方法,解决了行业40多年缺乏专用取样容器的难题;创新实验室分析方法,平行试验误差由10%降至2%;建立了网络化数据管控系统,不同实验室比对误差由20%降至5%。整体成果获得了著名变压器专家朱英浩院士、计量学专家张钟华院士等行业巨擘的高度评价,经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鉴 定,整体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

  2014年,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压工程拉开序幕,江苏将承担1000千伏南京和泰州2个站的设备监造、现场试验、验收启动和运行维护技术支撑工作,面临大量的六氟化硫新气验收任务。朱洪斌主持研制出“六氟化硫气体质量现场快速评价系统”,国内外首次实现了六项检测指标的仪器化、一体化分析,将单一样品的检测时间由18个小时缩短为40分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更杜绝了气体由现场运回实验室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从绝缘油检测到六氟化硫气体分析,朱洪斌的不断创新使得现场作业和实验室检测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最直观的体现莫过于,传统方法20人的工作量,现在仅6名员工就得以承担。另一方面,也不断带动着全国油气分析行业的发展进步。

  创新,成就感让他没觉得多累

  创新之路漫漫,成果的取得源于朱洪斌活跃的思维、执着的态度,更离不开他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付出。

  在油色谱分析标准油的配制研发中,气囊材料的选择是配制装置的核心。朱洪斌为此找来了大量橡胶材料,不断进行性能分析和模拟试验,历时3个月未休息一天,终于找到一种军工用橡胶才获得满意 的效果。在六氟化硫气体评价系统攻关阶段,他一个月内3次远赴厂家指导改进设备制作,为了节约时间,天不亮就从高特站出发,到了厂家解决完问题又坐最后一班车回南京。

  创新之路也从不会一帆风顺,难题的解决是朱洪斌一次次满含信心的坚守,更是一次次头脑风暴中对自己的不断挖掘和突破。

  六氟化硫气体酸度检测模块研制过程中,项目组就面临了前所未有的难题,气体中酸性物质含量极其微小,现有传感器的灵敏度均达不到能识别溶液微弱酸碱变化的水平,项目组成员几经讨论觉得实在难有解决之道,基本选择放弃。朱洪斌偏偏不服输,他溯源酸碱检测的对数曲线原理,巧妙设计仪器工作流程,终于实现了对溶液中微量酸性物质的敏锐捕捉。

  2016年,朱洪斌正好50周岁,多年辛劳,青丝中早已生了白发。他身体并不好,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本应注意休息减少压力,但他从不肯停止自己辛勤的脚步。经常有人问朱洪斌:“油气化验在电力系统是个小专业,何必把自己弄得这么累?”朱洪斌说:“我没觉得多累!这是我的工作,更是我的事业,我喜欢。对我来说,在本职岗位上不断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让我感动乐趣无穷!”

中国电力新闻网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