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浦家齐:教育要为偏才纠偏

2011.12.01

  当前之所以要议论“偏才”和“怪才”,(笔者并不主张采用“偏才”和“怪才”的称谓,而建议改称“特质学生”更为妥帖。但是为了便于讨论,本文在多处仍服从当前习用的称谓。)是因为现行的统一招生办法过分注重考分的倾向。所以问题的正确提法应该是:如何关注可能埋没在考分较低的考生中的优秀人才?

  许多高校认为,要招收“偏才”和“怪才”,首先要对其作出明确的界定。(《“偏才怪才”标准很难界定》《文汇报》2011年1月24日)事实上,这种界定并不如许多人所描绘的那么艰难。所谓特质学生,应该是指那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对中学课程范围之外的某一个领域的知识有一定积累和见解的那些学生。“偏才”和“怪才”当然不是中学教育的目标,但是我们有理由鼓励中学生打造自己的特质。

  要反对对特质学生的界定标准过高。例如有人认为,在今天的教育条件下,所谓的“偏才、怪才”,应当是“在全面发展的同时,有一门课特别突出,超出了同龄人,甚至达到了准专业水平。”(郝俊《“偏才、怪才”选拔以后如何培养?》《科学时报》2011年11月22日)如果仍然把高考得到高分作为一个先决条件,就无须额外提出招收特质学生的问题。偏科无疑不是学生的优点(但是缺乏特质却肯定是学生的缺点),问题正在于教育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容忍偏科?现在各省市已经陆续推出了学业水平考试,只要把学业考试成绩设置为招生门槛,就有条件把自主招生定格为重点招收特质学生,如此应该足以防止考生发生过度偏科的问题。

  说某人“个性太强”,曾经是作为一种缺点来评价的。直到现在,各级学校从内心来说仍然不喜欢那些个性突出,在许多方面不肯按学校要求行事的学生。学校习惯地把这些特质学生混同于调皮捣蛋者,对他们不寄予希望,缺乏关心。因为缺乏关心,特质学生大多是有明显缺点的。我们应该尽量把问题解决在中学阶段,而不要到报考大学的时候,才来批评自主招生为什么不能容纳偏才。例如,有些学生排斥记忆性学习,外语成绩很差,对此应该提前一两年就予以纠正。教师要关心他们的兴趣所在,及时予以点拨,因势利导。此外,还要对他们进行比一般学生更严格的道德引领,还要纠正他们中的一些人好高骛远和鄙薄课程学习的思想。总之是要多一点个别指导。而忽视对学生特殊性的教育,正是现行教育所缺乏的。

  如果听任偏才身上的所有问题堆积起来,大学肯定会招架不住。但是,在改革的起步阶段,必然会有一些本应中学阶段解决的问题被推到了大学阶段,所以也需要大学的招生和培养作若干变通。而且,自主招生不宜盲目扩张。

  有人认为,招收偏才之难,在于“学校是否能够准确判断,此人是否真的具备特殊才能?是否真的具有培养潜质?”光靠“偏”和“怪”,自然不能判断其是否有才。但是光凭高考高分,也同样“不能判断其是否有才”,我们凭什么多年来却对这种法则习以为常呢?说到底,任何招生准则都无法确切地判断考生是否有才。招收特质考生,必须容忍不太高的成才率。笔者以为如果成才率高于百分之十,这种机制就应该建立起来而且延续下去(由统一高考招收的学生,成才率也不见得是很高的)。学生招收进来之后,培养是考查的继续。其中一部分人可能被证明为是平庸的(事实上由统一高考招收来的学生也有很大部分是表现平庸的),并有一些会被证明为是不堪造就的,这些表现不合格者应该予以中期淘汰。我们应该把中期淘汰视为高校的正常运作,只要不出现大面积的不合格,就不能据此来否定任何一种招生办法。

  不应该把招收特质学生认识为比统一高考更高一个台阶的招生,但应该看做是高校招生的必要补充;不应该祈望由自主招生必须招收到较之统一高考水平更高的学生,但是自主招生是统一高考的必要补充。所以说,对招收特质学生的热情亟待提升,但是对特质学生成才的期望值却不可过高。招生时判断不准确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某位考生有超越常规的发挥,理应受到高校的关注。招生不可没有严格和谨慎,但是也要克服生怕出错、畏首畏尾的倾向。

  2009年高考,考生黄蛉用甲骨文等古文字写作文,他虽然总分较低,但仍然被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三本)破格录取,两年后又转到四川大学(一本)继续就学。而四川大学的导师却很快发现这个学生“有些浮夸,靠不住”。(郝俊《“偏才、怪才”选拔以后如何培养?》《科学时报》2011年11月22日)这里就牵涉到对特质学生的期望值不可太高,而且中学和大学都有责任对学生的缺点给予引导。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