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科研工作劳逸结合需要体制护航

2018.5.07

■雨田

日前,笔者获悉某科研单位的一个课题组已经连续加班40天,“项目验收在即,需要调试的工作太多,已经好几周没有陪家人过周末了”。其中一位科研人员讲述了整个课题组的现状:天还没亮就收拾行李准备出差,深夜以后才能回到单位所在城市。其实这样的出差在不少科研单位也是常态。

近几年,科研工作者英年早逝的事件不少,其中有39岁的女性研究员、59岁的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等,令人唏嘘。

中国科协曾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科研工作者每天的平均工作时长为8.6小时,最长工作时间每天16小时。而我国《劳动法》规定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多数科研工作者在超负荷工作,健康情况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不少科研工作者的体检报告上已经出现了健康预警的提示。然而,繁忙的工作让他们没有太多时间去关注已经处于亚健康的身体状态。“我睡觉都在想着工作的事情。”一位科研人员告诉笔者,既然睡不着索性就起来工作。另一位科研工作者如是总结道:“久坐,屁股不适;久看,眼睛不适;久琢磨,脑子不够用。”

为了能够更好地从事科研工作,必须要有高质量的休息。但科研工作者要做到高质量的休息似乎颇有难度:“工作量摆在眼前,截止时间马上到。”虽然科研工作者也想以健康的身体从事科研,在工作中劳逸结合,但工作与休息在高强度的科研工作面前难以兼顾。

中国科学报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