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没有色彩的电镜世界

2018.6.30
头像

JMCA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在过去,光学显微镜带领着人们第一次走进了肉眼不可辨别的微观世界,微生物和各种生命体内的微观结构开始为人所知。不过,当人们需要观察更加微小的结构时,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就显得不够用了:受到衍射的影响,光学显微镜的分辨极限大约在200 nm,在此基础上即使再去放大,也无法看到清晰的成像了。为进一步提高分辨率,科学家们就用波长短得多的电子束替代了可见光,制造出了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使微观成像的分辨达到了 0.1 nm,这项重要的技术的研发者1986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然而,电子显微镜也有自己的缺点:这是一个没有色彩的黑白世界。可见光有不同色彩,我们也可以很方便地给生物组织的特定成分加上染色或是荧光标记。而电镜获得的图像是反映电子多少(即亮度)的“灰度图”,其中没有色彩信息。当然,人们可以给电镜图片进行后期上色,但这样的上色并不能选择性地突出所要观察的结构。如果原图中的灰度差别不大,后期上色也会很难将它们分开。

 这张色彩梦幻的噬菌体图片来自透射电子显微镜,它的颜色就是“伪彩色”。图片来自:Sterling Publishing

为了让电镜图片更加“突出重点”,科学家们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例如加入重金属来提高“对比度”。生物主要是由碳氢氧氮这样比较轻的元素构成,电子透过得到的图像对比度较低(就像是一幅淡淡的铅笔画)。而如果用重金属(如锇、铀或者铅)把背景染成深色,或是让它们与脂质或蛋白质进行结合,就可以得到更加黑白分明的图像。但是,这样做依然无法重点区分特定的生物分子。还有科学家尝试将这些重金属颗粒与抗体结合,让它们结合到特定的生物分子上去,但这种“标签”难以进入细胞,因此适用范围还是有限。


互联网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