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生物大分子药物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2018.11.12
头像

韩金龙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生物大分子研发趋势


近期, 美国FDA 颁布了“ 生物类似药行动计划”,以加速其研发和市场化。这个行动计划包括成立专门的机构(Office of Therapeutic Biologics and Biosimilars),提供专门的审评模板以及为生物类似药开发机构提供详细的指导,例如如何判断相似性的统计学工具等。


该行动计划提出的背景是美国政府的医疗控费,其目的是加速生物类似药/ 可替换产品的开发以及限制原研厂商对生物类似药的阻碍。美国的生物类似药开发本来就落后于欧盟。


据FDA 的官员透露,美国获批上市的11 个生物类似药只有3 个真正得以销售,这11 个产品都销售的话,2017 年就可以节省45 亿美元医疗费用。和美国相比,欧盟自2006 年起,一共批准了37 个生物类似药,但是市场进入并没有预期快。2006 年批准的生长激素,到现在为止,也只是占据了不到30% 的市场,而2013 年获批的类克(Remicade),降价2/3,才在北欧四国获得推广。在中国,生物类似药指南在2015 年颁布,目前还没有生物类似药上市。


相比于小分子化药仿制药的适应证外延和可替换性而言,生物大分子药物由于其结构复杂性,生物类似药的开发对于开发者和监管机构都是相当大的困难和挑战。此外,大分子药物由于生产工艺和质控复杂、前期厂房投入大、临床费用高等原因,销售价格不会像化药仿制药那么低,在市场推广方面需要商业模式的创新。在市场推广时,难免会遭遇原研药和原研药改良的阻击,Herceptin 和Rituxan 的类似药很快会面临罗氏产品降价和新获批的皮下给药剂型竞争。


生物类似药开发不容易,改良创新生物药更难,原创生物药成功机会更是寥寥。国内的制药公司和新兴的生物技术公司在立项之时,有必要进行综合的判断和评估。在生物类似药方面,前几年已经明显出现了几个热门单抗品种的扎堆开发现象。但是有一些蛋白类药物和后续的单抗品种只有很少的公司开发或者没有人开发。


生物类似药的开发也需要前瞻性,需要提前收集不同批次、不同产地的原研药进行结构功能的研究,对工艺流程和成本有充分的理解,也需要对市场进行调查和分析,甚至需要进行全球的布局。改良创新生物药,对于蛋白质药物而言,是指提高活性、半衰期和稳定性等的新一代药物。对于抗体类药物和CAR-T 等,其实是一个伪命题。这类药物,除了做临床的头对头研究,很难说是更好还是更坏。


再谈一下生物大分子新药。首先生物大分子涵盖了蛋白、抗体、疫苗、细胞治疗、核酸药物、基因治疗等等。由于单抗热和CAR-T 热,业界往往会误解生物药物就这么两类。这个误解导致药企扎堆研究针对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及其配体(PD-L1)、CD47 等靶点的抗体,以及重复投入研究针对CD19 和B 细胞成熟抗原(BCMA)的CAR-T。


在验证的新靶点匮乏的情况下,大分子创新药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考虑:

1)交叉学科的新技术开发,比如人工智能和材料科学;

2)扩大大分子药物的应用空间,比如打破血-脑脊液屏障;

3)蛋白质深度工程化,增加成药性;

4)蛋白质和基因治疗、基因编辑的结合;

5)新组合和多功能大分子药物。


如此种种,受限于个人经验,不一而足。新药开发的将来一定是技术不分新旧,分子不分大小,以解决满足医疗需求为主,以解决可及性为重,以全球竞争力为目标。



互联网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