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日本ZT值蹿升过400,国际热电圈炸开了锅

2019.1.15
头像

烘干机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上周,来自日本丰田和Sumitomo的联合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报道在Cu2Se中测得超过400的热电优值ZT,震惊学界。

图片.png

  要知道,在此之前,文献报道的热电优值ZT最高纪录仅仅是2.6。事实上,将ZT从1提升到2,科研人员花费了近四十年的心血。这从上面这个数据趋势图就可以看出来。而日本这个小组,一下子将ZT提高两个数量级。简直就是一夜之间,从石器时代直接进入信息时代!

  Too good to be true? 惊叹,质疑,艳羡,鄙夷,各种表情包都不足以表达热电圈五味陈杂的复杂心情。

图片.png

  这篇题为”Discovery of colossal Seebeck effect inmetallic Cu2Se”的研究论文,通讯作者是Tsunehiro Takeuchi,一位有经验的物理学家。他主要做热电和超导研究,在Nature和PRL都发了不少论文,并不像一位冒失的学者。他当然清楚400的ZT意味着什么。可不,光这个题目就让人震惊。要知道,巨赛贝克系数和金属态,在热电人看来,绝对是不可得兼的两个矛盾体。那么,是什么样的结果,让Takeuchi团队,放出这样一个卫星呢?

图片.png

图一 赛贝克系数测量与数据

  让我们先看如上所示最关键的赛贝克系数数据组图,图b清楚显示在350K有一个巨大的跳跃和符号变化,显示半导体从N型到P型的转换,而在这个温度前还有一个小的从P到N的转换。其中N型赛贝克系数高达–4347μV/K,P型高达1982 μV/K。这个峰值比此前上海硅酸盐所报道的值要高出近两个数量级,而且作者称数据高度可重复,给出了另外五个样品所测得的类似数据。不过相信有经验的读者一定会注意到,图C给出的热电势和温差关系,呈现出比较强的非线性,令人费解。

图片.png

图二 电导、热导和ZT数据

  再看看如上图所示的其他热电数据。首先是电阻,在350K附近跌至最低,其后随温度缓慢上升,显示金属态。由此也导致图b所示的功率因子的巨大峰值。有意思的是,热导虽然有一个小的峰值,但出现的温度与赛贝克温度并不重合。也就是说DSC所测得的相变温度在390K附近,如图d所示。 综合各种因素,最后得到的最高ZT值高达471。对于热电人而言,这无异于一个天文数字。

图片.png

  假如这个结果是正确的,那可能的机理是什么呢? 结构相变是一个很自然的因素。的确,如上图所示,Cu2Se在350到400K间存在结构相变,由低温六方相转变为高温立方相。有意思的是,作者结构数据显示两相在比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共存,而测得的赛贝克峰却非常尖锐。

  那么结构相变与两相共存,为什么会带来巨赛贝克系数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看看作者非同一般的测量方式,如图一a所示。其关键之处是在垂直于赛贝克系数测量方向,还存在一个较大的温度梯度。也就是纵向和横向都存在温差,而且横向温差更大。作者将纵向所测得的巨赛贝克系数,归咎为横向温度梯度。的确,如果在商用设备均匀环境温度下,赛贝克系数没有如此的异常!

  为什么会这样呢,作者解释为在两相共存区,底部的高温相为表面的低温相提供载流子,导致P型N型转换和巨赛贝克系数。作者还做了DFT计算,以支撑这一机制。

  可是这个400的ZT值对热电人而言实在是太天方夜谭了,真是如此的话大家都可以洗洗睡了,共产主义已经实现。不出所料,这篇文章在热电圈引发热烈讨论,不少人认为还是测量方法出了问题。其中关键的一个疑点,是DSC比热相变温度和赛贝克峰值温度对应不上,前面有提及。此外,二维温度梯度下所测得的热电系数如何理解,也需要斟酌。


知社学术圈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