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温湿度自记仪研究黄瓜霉病的发生及应该如进行防治

2019.2.23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试验地点:上海县新径乡、川沙县洋径乡。

()试验田基本设施:每点采用三只条件基本一致的中棚,每棚为一处理,其中处理棚管理较好,放置温湿度自记仪,抱子捕捉仪各一台,1989年安装排风扇二台,1991年增加到四台,作为阴雨天或早晨开棚前降低湿度之用。1991年改用余地膜覆盖降湿取代排风扇。常规棚:按常规管理,放置堤湿度自记仪。对照棚:管理粗效,以创造霜霉病发生条件。

()观察内容:

1.温湿度与发病的关系;

2.饱子出现时间,数量与病情消长的关系;

3.不同栽培措施对病害的影响;

4.不同处理对黄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5.利用排风扇降湿的效果观察;

6.预测预报技术与综合防治技术应用后的社会经济效益。

结果与分析:

()黄瓜霜霉病的发生

1.本地区黄瓜霜霉病的侵染循环为一年四季,周而复始。霜霉病病原菌在大棚栽培秋黄瓜残体上越冬,然后 在早春特早熟大棚黄瓜上侵染,再由春播小环棚地膜黄瓜传播到夏秋露地黄瓜,最后再回传到大棚秋黄瓜上,从而完成其周年的侵染循环。本试验通过三年观察证 实,大棚栽培黄瓜霜霉病发生的始期早晚,取决子霜霉病病菌抱子出现的早晚和数量的多少。病菌饱子出现早,病害发生亦早,抱子量多,病害发生相应就重。 1991年对照棚病菌泡子始见期较处理棚提早6天,发病亦提早6天,而且不同处理的三只棚,病黄瓜霜霉病出现的高峰日亦是相对一致的,一般均在出现高峰日 后5天左右病情明显上升,运用这一规律可作为测报依据。

2.霜霉病是否流行,病菌抱子出现的早晚和数量是前提,温湿度的变化是关键。其中更为重要的是湿度的变 化,因为湿度的高低决定抱子囊形成的速度与数量。通过系统观察表明,最适宜霜霉病发生的日平均温度为18—21℃,日平均相对湿度为8—200%,两者 缺一不可。如200155日,对照棚内出现水渍状病斑,日平均温度为183℃,相对湿度为9.3%,而处理棚和常规棚的湿度达95%,但处理棚温 度要比对照棚低2℃,故不发病。

3.当大棚管理不当时,温湿度记录仪显示:会使温湿度协调失控,造成高温,叫一片结露,霜霉病水渍状病 斑便大量出现,以致出现黄褐色病斑,随之产生大量抱子囊,再由汽流传播进行再侵染。试验还表明,在同一时间内,黄瓜叶面结露越多,霜霉发生越重,反之则 轻。因为在高湿的条件下,霜霉病袍子形成多,萌发侵入机会亦多,易造成大流行。

()预测预报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可利用病菌抱子出现的早晚与数量进行预测预报。水渍状病班是黄瓜霜霉 病典型的初期症状,故清晨露水未干时,调查水渍状病斑,以水债状病班增加速度及抱子捕捉仪捕捉的抱子数量,并结合天气情况作为测报依据。初侵染由于抱子量少,难以捕到。待捕捉仪捕到病菌袍子,一般均为再侵染源,若饱子量多,则可直接引起发病。1991年,川海县新径乡试验点对照棚58日捕到病菌抱子,棚内同时也出现病班。在黄瓜整个生育期中,病菌抱子共出现五个高峰,棚内霜霉病亦出现五个高峰,可见病菌饱子的消长与病害的发生基本呈同步趋势。因此利用饱子捕捉仪预测霜霉病的再侵染是行之有效的测报方法之一。试验还表明,棚内水债状病斑大量出现后3—6天,将出现霜霉病的发病高峰期。鉴于该病是暴发性病害,病情蔓延速度快,给预报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因此,我们认为应以查见水债状病斑为测报依据,进行发报,开展防治,此方法简便易行,正确率达 100%

()综合防治技术

1.调节温湿度防治法

霜霉病的流行与棚内温湿度关系密切,既使在同一地区选用同一品种,采取相同的栽培措施,但由于通风情况 不同,温湿度高低不一,发病程度亦会有很大的差异。当棚内夜间温度超过15℃以上,开门通风的,棚内湿度低,病害就轻。1989年,川沙县洋径乡试验点, 以同样条件作对比试验,其中日夜开棚通风的,中棚内温度为21℃、湿度为81%,霜霉病不发生,而夜间关棚的,棚内温度为22℃、湿度为90%,霜霉病暴 发,株发病率高达60.3%,病情指数16.4,这些都是在温湿光三参数记录仪的记录条件下进行,确保数据准确。

2.“V”形畦面可减轻

发病黄瓜为浅根型、喜温喜水蔬菜,特别是结瓜始盛期后需大量肥水。而“V”畦面可防止肥水流失,对黄瓜生长有利,可减轻发病。据1990530日调查,“v’形畦面的处理棚,霜霉病株发病率为8%,平畦对照棚株发率高达26%

3.全地膜覆盖防治霜霉病

黄瓜棚内进行全地膜覆盖,可改变大棚内的生态环境,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温,降低棚内湿度。经测定,全地膜覆盖比不铺地膜的相比土温提高2.5℃,棚内空间湿度降低5%。这种小气候的改变,有利黄瓜根系发育,促进吸收,促使地上部分生长,能推迟及减 轻发病。如上海县新径点铺地膜与不铺地膜的相比,黄瓜发病期推迟6天,发病率降低13%,病情指数降低9.4%,且单株结瓜数增加1.5条。使用增产菌防 治黄瓜霜霉病增产菌是一种植物保健菌,使用后不仅能提高黄瓜产量,提高质量,而且能增强黄瓜的抗逆性。一般于4月中旬黄瓜结瓜初期叶面喷洒,每亩30毫升,连喷二次,与不用增产菌处理的相比,黄瓜发病期推迟天。发病程度减轻75%,采收期提早4天,早期亩产量增加250公斤。

4.药剂防治。

在春季多阴雨气候条件下,棚内湿度大,在霜霉病初发阶段即应选用拓%百菌清烟剂进行防治。当发现水渍状病班时,应选用杀毒矾800倍或普力克1000倍或瑞毒霉锰锌1000倍进行喷雾。

小结:

通过三年试验研究,我们初步掌握了设施栽培黄瓜霜霉病的发生规律和预测预报方法,黄瓜全生育期每亩用药仅5次,比原来定期用药减少3—4次。例如新径乡1991年种植设施栽培黄瓜150亩,一般大田全生育期选用瑞毒霉锰锌、百菌清烟剂、甲霜灵和杀毒矾等农 药交替使用共8次,每亩农药成本达拍元,而试验区仅用药5次,节省农本19.别元,农药成本降低40.38%。按150亩计算,可节省农本2476元,并节约啧药人工费200元,按一个劳力一天防巧亩瓜类,每有涝动日为4.5元计算)全县1991年种植设施栽培黄瓜8叨亩,则可节省农药成本16666元,喷药人工费2234元,共可节约17800元。采用了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不但取得了以上一系列的显著效果,同时农药残留量也均低于国家允许标准。


互联网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