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化合物1与受体PARP1的结合模式

2020.8.24
头像

qi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项目说明

  采用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化合物1与受体PARP1的结合模式(图1)。

  图1.化合物1的化学结构

  2.计算方法

  从RCSB Protein Data Bank(http://www.rcsb.org)下载PARP1的X-ray晶体结构(PDB 编号:4RV6,分辨率:3.19 Å),以第一个构象作为受体结构。

  [1].采用UCSF Chimera软件建立化合物1的三维结构,并进行能量优化。

  [2,3].采用Dock Prep模块添加氢原子,并分别添加AMBER ff14SB力场和AM1-BCC电荷。采用Chimera中的DMS工具以半径为1.4 Å的探针生成受体的分子表面。

  [4,5].X-ray晶体结构显示有1个合理的结合位点,对于该结合位点,使用sphgen模块生成围绕活性位点的球状集合(Spheres),使用Grid模块生成Grid文件,该文件用于基于Grid的能量打分评价。采用DOCK6.7程序进行半柔性对接(semi-flexible docking),生成10000个不同的构象取向(orientation)以及获得配体分子与结合位点的静电和范德华相互作用,并由此计算得到Grid打分。通过聚类分析(RMSD 阈值为2.0Å),得到打分最佳的构象。

  [6].最后,采用PyMOL生成图片。

  3.计算结果

  A.结合构象打分

  采用DOCK6.7程序预测化合物1在PARP1中的结合模式,保留最多20个结合构象。计算结果表明,结合位点均有多个对接构象,其打分情况如下(表1)。根据打分和结合模式选取第二个对接构象进行结合模式分析。

  表1.化合物1与受体PARP1的对接打分(单位:kcal/mol)

  Compound

  Pose

  Grid Score

  Grid_vdw

  Grid_es

  Int_energy

  AG14361

  1

  -58.413887

  -57.743397

  -0.670492

  6.865056

  2

  -55.357056

  -53.782494

  -1.574563

  5.41468

  3

  -55.327587

  -55.685509

  0.35792

  5.660656

  B.结合模式分析

  化合物1七元环上的酰胺羰基氧原子与氨基酸残基Ser904和His862形成氢键相互作用;同时,酰胺氮原子与Gly863形成了3.33 Å的氢键相互作用。这为化合物的结合锚定了方向并提供了一定的静电力贡献(Grid_es = -1.574563 kcal/mol)。

  苯并咪唑的两个环与Tyr90之间形成P型π-π堆积作用,芳环中心距离分别为4.21 Å和4.93 Å;侧链苯环与Tyr896之间形成T型π-π堆积作用,芳环中心距离为5.47 Å。同时,化合物还与残基Tyr889、Tyr896、Tyr907和Glu998之间形成疏水作用,疏水作用和π-π堆积作用为化合物提供了强大的范德华力(Grid_vdw = -53.78 kcal/mol)。

  综上,化合物1与蛋白PARP1的相互作用以π-π堆积和疏水作用为主,并通过氢键作用锁定结合取向。


互联网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