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碰撞原子光谱思想火花 第6届全国原子光谱会在大理召开

2020.11.15
头像

梦幻般的艾克西利欧

Nothing is ture, Everything is permitted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20年11月14日由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原子光谱专业委员会主办、大理大学药学院、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第六届全国原子光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会议在大理隆重举行。本次会议共有238人出席、参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玉奎院士、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乐晓春院士为大会做特邀报告。分析测试百科网作为合作媒体,为您带来全程跟踪报道。

1.jpg

  四川大学侯贤灯教授主持本次大会。

0.jpg

大会现场

52627_202011151246461.jpg

参会人员合影

3.jpg

大理大学 段利华副校长

  大理大学副校长段利华为本次大会致辞。大理大学成立于1978年,经过42年发展,已经发展成为多学科交融、民族文化学科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作为此次大会的承办单位,希望凭借这个交流平台,向国内知名学者学习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同时也希望在座专家为大理大学的发展献言献策。最后祝愿本次大会圆满成功。

4.jpg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江桂斌院士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为本次大会致辞。江桂斌表示,原子光谱大会举办至今已有10年时光,希望国内青年原子光谱学者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发展原子光谱技术,让原子光谱技术薪火相传,希望仪器厂商能够研发更新的原子光谱仪器。江桂斌希望大家为原子光谱委员会、原子光谱大会提出宝贵建议,共同为中国原子光谱的发展献言献策。

5.jpg

  在大会报告开始前,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张玉奎院士与大理大学段林书记共同为《原子光谱分析前沿》(科学出版社)一书揭幕。

6.jpg

南京大学 陈洪渊院士

报告题目:生命分析化学面临的挑战

  陈洪渊介绍到,21世纪的科学发展观有两大趋势,即科学高度分化和理论高度统一,生命分析化学是研究生命体系中分子的组成、结构、浓度等作用的学科。由于生命系统具有复杂性和体系性,因此要认识生命就先要认识生命中的化学反应,识别生命化学反应的复杂、多元、多变性。

  从科学发展历史来看,分析化学极大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要解决生命分析化学的测试原理,需要依赖光、电、质、声磁、核等在内的大物理学、数学、计算机大数据科学的支持,以揭示自然界存在的客观规律,满足人类生产和生存的需要。陈洪渊表示,科学活动的最高价值取向是提出独创性思想,尤其是重注原始创新,只有通过原始创新,才能大幅推动社会发展。若想实现原始创新,需要科研人员们保持好奇心、进取心,具有批判精神、怀疑精神、冒险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7.jpg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张玉奎院士

报告题目:面向精准医学的蛋白质组分析进展

  张玉奎介绍到,2020年人类蛋白质组织已经公布了17874种蛋白质,但仍有一些未知蛋白等待人们发现。为了进一步探索这些未能发现的蛋白质,团队研发了基于离子液的蛋白质样品预处理技术对Hela细胞蛋白组深度解析;研发了全自动样品处理装置,可在20min完成样品处理。

  利用这两项技术,团队对PM2.5暴露研究,共定量290种蛋白质,其中38种蛋白存在一样;对抑郁症研究发现,发现4种蛋白具有统计学意义;对透析病研究发现,透析器吸附的463种蛋白中253种蛋白与补体激素、白细胞、凝血通路相关;对胰腺癌研究发现了介导胰腺癌间质细胞-癌细胞间信号传导关键因子LIF-LIFR-GP130。

8.jpg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江桂斌院士

报告题目:基础研究与仪器创新

  江桂斌介绍到,在基础研究方面,我国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在量子信息、铁基超导、干细胞、合成生物学等领域有了重大突破。

  作为基础研究的重要部分,高水平分析仪器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社会的发展对分析仪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中国分析仪器行业发展迅速,生命科学仪器需求最多,其次是色谱类仪器;质谱仪增长市场需求最快,表面科学仪器排名第二;学术科研对仪器需求量最大,制药业次之;LC-MS/MS是质谱仪器市场需求量最大的仪器种类,便携式和在线式质谱需求增长最快,高达9.6%,MALDI-TOF次之。

  面对如此重大需求量,国家在2011年成立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和“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在原子光谱方面,我国曾以黄本立院士为主的老一辈学者,大幅推动了中国原子光谱领域的发展,但我国的基础研究仍然存在原创仪器少、高端仪器弱、推广应用与市场不足等问题。因此对于探索适宜基础研究的体制仍然是我国极为重要的工作之一。

image.png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 乐晓春院士

报告题目:分子诊断COVID-19

  因为疫情影响,乐晓春为大会发了PPT配音频演讲。乐晓春在演讲中介绍到,新冠病毒是RNA病毒,通过与ACE2结合侵入受体细胞,造成感染。通常情况下,人们主要通过核酸、蛋白来检测新冠病毒。由于核酸检测拥有检测速度快,准确率高等优势,团队将LAMP等温扩散PCR结合CRISPR,通过UV灯照射产生绿色荧光,可最大程度避免假阳性问题,同时检测时间只需40分钟。在30拷贝情况下,可实现100%检测准确率。

9.jpg

东北大学 王建华教授

报告题目:等离子体质谱在生命科学分析中的应用探索

  王建华介绍到,ICP-MS因其高分辨、高通量的特性,为生命科学检测提供了独特的分析途径。团队利用DNA杂交富集UCNPs结合ICP-MS测定miRNA,发现其拥有极高的灵敏度和高选择性;利用纳米结构富集AgNCs结合ICP-MS检测技术,使其检测灵敏度、适用性方面相比于传统方法提高了三个数量级;利用ICP-MS辅助荧光成像,检测了细胞内金属离子和纳米粒子,得到了锌离子与荧光定量之间的关系。在单细胞分析方面,团队结合ICP-MS技术,研发了三维螺旋通道-惯性流辅助-高通量单细胞检测技术,实现高通量分析下识别细胞间细微差异。

10.jpg

厦门大学 王秋泉教授

报告题目:元素质谱分析

  王秋泉介绍到,ICP-MS是当前最好的元素分析工具之一,同时也可提供同位素信息。基于这项优势,可利用元素标记策略实现生物分子和细胞的定量分析,也可以发现新的生物标志物。团队利用ICP-MS技术,致病细胞的识别和计数、细菌固有的抗生素抵抗机制研究、实现了单细胞表面岩藻糖糖基化和细胞分型及行为研究。

11.jpg

武汉大学 胡斌教授

报告题目: ICPMS单细胞分析

  胡斌表示,凭借ICP-MS技术的高分辨、更精确度的能力,团队研发液滴微流控芯片-时间分辨ICP-MS单细胞分析技术,成功实现了单个HepG2细胞中锌元素、AuNPs的定量分析。在传统2D微流控芯片基础上,团队开发了3D芯片技术,实现了细胞内Cd、Zn、Fe、Pt等元素在细胞内的暴露、稳定性的分析。

12.jpg

浙江大学 方群教授

报告题目:基于序控液滴技术的超微量微流控分析和筛选

  方群介绍到,团队在2014年建立了顺序操作液滴阵列系统(SODA),至今已经发展至第四代。近年来,团队将这项技术与ESI-MS技术相结合,通过使用自研发的Swan探针,成功应用于乙酰胆碱抑制剂筛选。在此基础上,团队将其芯片集成化,研制出LC-Swan-ESI-MS,了一定的色谱分离功能,并将其成功应用于组织切片分析、单细胞蛋白质组分析。

13.jpg

厦门大学 杭纬教授

报告题目:二次离子、辉光放电、激光溅射电离质谱技术的比较

  杭纬介绍到,二次离子、辉光放电、激光溅射电离质谱技术均可以实现固体直接进样分析,但均不可在非常压、非现场使用,且检测成本高昂。对于二次离子质谱来说,其横向分辨、深度分辨均为纳米级,成像速度快,对样品要求低,但分析能力偏弱;对于辉光放电质谱,其横向分辨率为微米级,深度分辨率为纳米级,成像能力偏弱,对样品要求高,但其缝隙能力强;对于光溅射电离质谱来说,其横向分辨率为微米级,深度分辨率为纳米级,成像、分析能力强,对无标样分析能力强,样品要求低。

14.jpg

四川大学 吕弋教授

报告题目:基于稳定同位素标记的生物分析方法研究

  吕弋表示,当前癌症频发,患病人群不断增大,对于肿瘤的诊断需求不断增加。为实现快速检测肿瘤,团队利用ICP-MS结合同位素标记,实现细胞和miRNA高灵敏检测。例如团队利用生物素标记金纳米颗粒,实现目标物高灵敏检测,利用双链DNA结合铜离子,实现高灵敏检测。最后,吕弋表示,金属稳定同位素标记在生物分析化学研究中有很大发展空间,有待分析化学和生命科学研究人员进一步扩展。

15.jpg

中国计量研究院 李红梅研究员

报告题目:心血管的疾病诊断重要标志物与药物精准测量技术及标准物质研究

  李红梅介绍到,计量化学是研究化学测量的学科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随着多学科的交叉与化学计量核心能力构架初步形成,计量学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此外,随着临床诊断和生物药物产业竞争力提升、临床诊断诊疗技术需求增长,急需建立计量技术和标准物质支撑体系。

  基于上述要求,团队采用硫同位素稀释-HPLC-ICP-MS及氨基酸水解法研制αβ标准物质;建立了多肽精准测量技术ID-ICP-MS测硫结合;建立了蛋白亚基钙离子置换技术测定血清中肌钙蛋白;研制了血清中电解质标准物;研发了亚微米单粒子流式分析技术;建立了肝素类药物及全糖链图谱分析技术等。在此期间,团队研制了17项标准物质,26项能力进入国际权威数据库。

16.jpg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史建波研究员

报告题目:我国近海沉积物中汞同位素研究

  史建波介绍到,大气中汞来源广泛,能够长距离传输,造成全球性污染。据调查,近150年内,全球环境中汞含量增加2倍。我国是汞生产、使用、排放最大国家,排放量占全球30%左右,环境保护压力巨大。海洋是全球大气汞最大来源和汇聚地,是无机汞甲基化的重要区域,也是人摄入汞的最大来源。根据对中国四大海域沉积物调查,发现认为排放和大气沉降是近海沉积物Hg的主要来源,TOC对汞浓度影响比pH更加显著,同时随沉积深度增加而减少。此外,团队利用利用汞同位素技术,团队通过构建三端元混合模型,确定了四大海域表层沉积物中不同汞源贡献百分比,构建了源贡献-城市距离因子。

17.jpg

中国地质大学 胡圣虹教授

报告题目:基于ICP-QMS同位素溯源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当前农产品溯源技术主要包括矿物质元素指纹信息溯源技术,有机成分指纹信息溯源技术和同位素指纹信息溯源技术。相比于其他两类溯源技术,同位素技术用于农产品中的大气沉降、施肥、人为污染、土壤、水源等溯源。结合ICP-QMS的同位素分析技术,团队研发了基于Ne气碰撞组阻尼技术的ICP-QMS高精度硼、铅同位素分析技术,用在农产品产地溯源;研发了脉冲信号采集模式ICP-QMS高精度硼、锶、铅同位素分析。

  参会厂商

岛津.jpg

岛津

珀金埃尔默.jpg

珀金埃尔默

本文中所提到的厂商

分析测试百科网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