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幽门螺杆菌(HP)的“前世今生”

2021.5.17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Martin J.Blaser曾在“胃里的幽门螺杆菌”一文中指出,自远古以来就生活在人体胃部的幽门螺旋杆菌,其消失对公众健康是好是坏呢?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人类最古老且最密切的伙伴之一,然而科学家费了一个多世纪才认识它们。早在1875年,德国解剖学家就发现了寄居在人体胃黏膜层的螺旋样细菌,但是由于无法培养出纯细菌株,这项结果于是遭到忽视而遗忘。直到1982年,澳大利亚医生Barry.I.Marchall和J.Robin Warren才分离出这种细菌,使幽门螺杆菌在胃内作用的研究得以开展。接下来的10年里,研究者发现胃里带有这种微生物的人,罹患消化性溃疡(胃壁或十二指肠壁破损)的风险较高,并且幽门螺杆菌还可能引发一种最常见的胃癌。Barry.I.Marchall和J.Robin Warren曾因此在2005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并为广大医学界的学者所接受。

 

    然而,正当科学家逐步认识到幽门螺杆菌的重要性的时候,他们发现这种细菌的据点正在逐渐失守。虽然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的成年人都携带有这种细菌,然而在发达国家它的流行率却低了许多。美国的流行病学家相信,由于公共卫生的改善和抗生素的广泛使用,阻碍了细菌的传播,使得在过去100多年来,发达国家的幽门螺杆菌正在逐渐消失。随着幽门螺杆菌的消去,胃溃疡和胃癌的发生率也跟着下降;然而与此同时,食道癌病(包括胃酸反流和一种特别容易致死的食道癌)却有剧增的现象。有广泛而充足的证据显示,这些疾病的上升与幽门螺杆菌的消失有关。

 

    这种细菌可能会保护人体免于食道疾病,这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对于目前用于根除胃部幽门螺杆菌的现代抗菌素疗法,应该重新评估,以免其伤害大于效益。为充分了解幽门螺杆菌对健康的影响,研究者必须相察这种微生物与宿主之间复杂的互动网络。同时,对幽门螺杆菌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寄居在人体内的其他细菌,以及人体和细菌发展出如此密切关系的进化过程。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与胃癌相关,Hp的发现革命性地改变了世人对胃病的认识,根除Hp提高了胃病的治愈率,同时感染Hp也常可导致部分特殊人格特征的患者担心癌变引起抑郁焦虑情绪障碍,这种应激所诱发的心理障碍所带来的风险(如自杀行为)远大于癌变所带来的风险。一旦有重症抑郁,其自杀成功率可达15%,对根除Hp的治疗尚有争议,只关注根除Hp,而忽略Hp带来的心理影响,是单纯生物医学的思维模式。

 

    1977年G.L.Engel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需要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一文,首次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即在处理健康和疾病问题上,医务人员要同时考虑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行为、预后中的作用。慢性胃炎为器质性疾病(disease)(即有症状,有内镜下的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活检的客观证据),FD是罗马III中的功能性疾病,其症状(illness),(即有主观实实在在的不适的感受,客观检查无病理学的证据),要诊断FD,必须排除器质性疾病。但是,在我国胃镜下各种CG的检出率几乎是100%,这就是说,FD在我国就不可能存在,因为没法排除慢性胃炎这一器质性病变,但事实并非如此。两者在临床表现上基本相同,都是上腹不适,腹痛,腹胀,烧心等消化不良症状。这就是诊治的困惑,但二者的难治型在神经生物学方面二者与抑郁症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属于心身疾病范畴。临床实践发现,其中的难治者大多和应激特别是医源性应激引起有关,大多与行医过程中源于某些理论的错位,和过分夸大这种理论的癌变风险性有很大关系。某医学广告称“幽门螺杆菌感染除了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还可引起胃癌,血液病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斑,胎儿生长发育迟缓,口臭,牙周病等等,一人感染,全家感染,全家感染,全村感染,敬请各位检查!”为此,一些患者,不敢共餐,不敢哺乳,不敢接吻,不敢过性生活,给患者,给医生带来许多困惑和慢性应激。对慢性胃炎感染Hp患者的情绪障碍对其诊疗进行探讨、梳理是有必要的。所涉及到的难治的FD话题也将在后续的文章中讨论,并探讨其诊治出路。


互联网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