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输血传播疾病标志物的筛查检验

2021.6.04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本文介绍了我国对献血员开展的输血传播疾病标志物的筛查检验项目,包括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爱滋病病毒抗体、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梅毒抗体。分析了影响检验结果的几种原因,包括实验操作、检验方法、检验试剂的质量、检测标志物的窗口期。提出了几条保证检验质量的措施,包括实验室的全面质量管理、实验室的室内质量控制、实验室的室间质量评价、实验室的标准操作规程、检验新技术的应用。

  1.对献血员进行经血传播疾病检测的项目 
  项目检验方法 
  o HBsAg--------------ELISA 
  o 抗-HCV-------------ELISA 
  o 抗-HIV(1,2)--------ELISA 
  o ALT----------------速率法 
  o 梅毒---------------RPR(非特异抗体)

  2. 影响检验的测定因素: 
  2.1.检验的方法学对测定的影响; 
  固相酶联免疫试验(ELISA)一步法的反应曲线为钟形曲线,测定吸光度随着待测标本中抗原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至一定后,测定吸光度即随抗原浓度的增加而开始下降直至不显色,即所谓的"钩状效应"(Hook effect),也就是我们在免疫沉淀试验中所称的"带现象"(Zone phenomenon)。 
  在二步法中,随着待测标本中抗原浓度的逐步增加,将使固相抗体与抗原的结合逐步达到饱和,因此抗原浓度的增加 显色的加深,成S形变化曲线。 
  因此,了解试剂盒反应原理有助于结果判断。 
  2.2. 待测物的"窗口期" 对测定的影响; 
  在窗口期会检测不到待检物。不同试剂,不同的方法学检测的窗口期长短不同;灵敏度高的试剂,检测的窗口期短。 
  比如: 随着方法学进展, 抗- HIV窗口期时间缩短: 
  第一代 间接法 6-8w; 
  第二代 双抗原夹心法 3w; 
  第三代 双抗原夹心法 + P24 2w; 
  2.3.试剂的原材料对测定的影响; 
  ELISA试剂盒的原材料, 比如: 微孔板的质量、 抗原的种类、 抗体类型、 酶结合物的稳定等直接影响检验结果。 
  2.4.ELISA操作对测定的影响; 
  ELISA的操作,从标本收集、处置和保存、 加样、 温育、 洗板、 显色、 比色、直到结果的Cut-off值判断等,每一步均影响检验结果。

  3. 从血站使用试剂的抽检评价试剂质量: 
  例举2000年上半年抗-HCV-ELISA试剂抽检结果: 
  八家十批抗-HCV-ELISA试剂盒对中检所丙肝抗体试剂参考品进检测,结果见表1。 
  表1. 抗-HCV-ELISA试剂抽检结果
 

厂家代码 试剂批号 失效期 抽样地点及日期 敏感性 特异性
001 20000114 20000712 A.(5.10) 39/40 39/40
002 20000315 20000915 B.(5.10) 40/40 40/40
002 20000315 20000915 C.(5.14) 40/40 40/40
003 2000010801 20000709 D.(5.11) 39/40 39/40
015 20000323 20000923 E.(5.16) 39/40 38/40
015 20000107 20000707 F.(5.17) 39/40 38/40
016 991230 20000630 G.(5.14) 37/40 40/40
037 20000224 20000824 H.(5.11) 39/40 39/40
043 20000111 20000711 I.(5.18) 38/40 40/40
046 0000228 20000828 J.(5.18) 39/40 40/40

注:只对抽取的该批号试剂盒评价结果负责


  从表1可以看出: 
  (1). 代码为015厂家二批, 和016厂家一批,共三批试剂盒检测结果不符合中检所检定标准,不符合比例3/10。 
  (2).其余合格的试剂盒之间检测结果显示差异较大,这种差异反映出目前血站在抗-HCV-ELISA二次筛查中,肯定会有较大的检验差异,造成报废较多的血液。 
  我们采用美国Ortho 第三代抗HCV-ELISA试剂盒及CHIRON 第三代RIBA HCV抗体确认试剂盒对这几家试剂盒进行检测分析的结论: 
  抗-HCV-ELISA试剂盒如能加强对实际人群中存在的单独片断c22p,c33c血清样品检出能力,同时加强对阴性样本中引起非特异性反应的组分C100的鉴别能力;就可以进一步提高国产抗-HCV-ELISA试剂盒质量,解决目前试剂盒之间检出差异大的问题。

  4.检测的规程完善和检验方法的发展: 
  4.1. 血站实验室应建立检验程序;尤其对ALT检验的方法有必要规范。 
  4.2. 分子生物学检验的开展可以缩短"窗口期": 
  HCV : 抗-HCV-ELISA 窗口期 70d 
  PCR-RNA 窗口期 14d 
  HBsAg: HBsAg-ELISA 窗口期 56d 
  PCR-DNA 窗口期 33d 
  采用分子生物学检验可以缩短"窗口期" 
  4.3.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抗-HTLV-1/2-ELISA)检验: 
  福建沿海地区阳性率高达 0.45% 。 
  在高发地区开展该项检验是必要的。

  5. 建立检验实验室的质量管理规范是血液质量保证的基础: 
  规范实验室的质量管理 , 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实施实验室的质量管理; 
  5.1.人 : 
  任何一个政策的执行都必须有高素质的人员来执行,通过培训,使实验人员掌握实验原理,能够进行正确的技术操作,能明确实验的意义,提供准确的结果。 
  5.2. 机: 
  实验室应具备必需的仪器设备:酶标仪和洗板机或全自动化设备,要建立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常规保养制度,检测仪器(酶标仪) 的定期校准制度。 
  5.3.料: 
  采用国内已批准的 抗-HBV 、抗- HCV、抗-HIV 、 梅毒(特异、非特异、)国内、外试剂。 
  5.4.法: 
  实验室应实施质量管理,建立必要的检验程序文件 ( 包括:样品采集、处置、编号、保存程序;初检和复检程序)和操作规程(包括:检验操作规程、仪器使用、保养规程); 
  实验室应有完整的原始实验记录,包括: 环境记录、样品接收记录、样品传递和保存记录、试剂记录、仪器记录、质控记录、冰箱温度记录;记录的保存;保存地点、保存时间、负责人、借阅、记录的更改; 
  实验室应持续开展室内质控和应获部中心室间质评合格评价。 
  5.5.环: 
  为了保证检验质量,实验室应保证的基本设置: 温度、湿度、照明、等。

  6. 开展室内质量控制和获得部中心室间质评量值溯源; 
  6.1. 室内质量控制 (Internal Quality Control, IQC) 
  由实验室工作人员,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步骤,连续评价本实验室工作的可靠性程度,旨在监测和控制本室常规工作的精密度,提高本室常规工作中批内、批间样本检验的一致性,以确定测定结果是否可靠、可否发出报告的一项工作。 
  6.2. 室内质量控制的准备; 
  开展质量控制的首先需要培训人才,需要掌握本专业知识的技术人才,规范实验室质量管理, 控制影响检验因素, 进入质控状态。 
  室内质控测定结果要尽可能地测出误差; 同时不使处于"控制"条件下的测定值变成失控(假失控)。 
  6.3.室间质量评价: 简称室间质评(EQA) 
  室间质量评价是由外单位机构,采取一系列的办法,连续地、客观地评价实验室的结果,发现误差,并校准结果,使各实验室之间的结果具有可比性。这是对实验室操作和实验方法的回顾性评价。 
  室间质量评价组织评价者的资格: 公正、权威; 应由第三方执行。 
  "第三方"概念: 第三方是指独立于第一方和第二方之外的一方,他与第一方和第二方既无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又无经济上的利害关系。强调第三方,目的是公正性。 
  现场调查是室间质量评价的另一种补充形式, 它可以真实、有效地了解被调查实验室的实际情况;但这种方法费时、费钱。献血法公布后,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受卫生部委托,执行血管处每年指派的对全国各级血站的抽检、血站使用试剂质量的抽检。 
  室内质控是评价检验的精密度;室间质量评价是各实验室检验结果的量值溯源。


互联网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