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上海某大学教师持刀伤人,是内卷还是另有隐情?

2021.6.08
头像

梦幻般的艾克西利欧

Nothing is ture, Everything is permitted

  据上海警方通报:6月7日14时52分,杨浦区邯郸路某大学发生一起持刀伤人案件。

  民警迅速到场将犯罪嫌疑人姜某(男,39岁,该校教师)控制,经120现场确认,被害人王某(男,49岁,系姜某同事)已死亡。经初步审讯,姜某自述因工作关系对被害人怀恨在心,故对其实施侵害。

  此警情通报一经发出,引起了众多网友们的热议,有不少网友直言似乎杨浦区邯郸路上只有一所大学就是复旦;也有网友道出该事件的内情,称“该老师(嫌疑人)因未完成数学学院合同聘用他的科研任务而被学校解聘,被害人是宣布解聘决定的学校党委书记。经抢救无效死亡!”

  有知情者称,嫌疑人姜某是引进人才,本科好像读的复旦,他到复旦约定六年为期考核科研人物,不达标就解聘,书记代表学院宣布解聘决定,被割喉当场死亡。

banquan1.jpeg

  有博主评论:根本原因是"博士供大于求"。

  六非:来我这里吧

  高材生:去nm,没前途

  高材生:名校给我机会吧

  名校:来做临时工,爱来不来

banquan1.jpeg

  一、非升即走——临时工

  这几年,国内学会了国外的非升即走策略,就是给予青年教师相对高薪和更高的起点

  (比如入职就给副教授甚至正教授,当然是特聘的。还允许招硕博,而正常的序列,需要很多年才能达到)

  但是付出的代价是:严格的考核,非升即走。

  比如前俩年武大当时搞这个,119位被考核教师中,只有4人通过评审入编,淘汰率高达97%。

  对于这些青年教师,可就惨了。

  回国三四年,基本上忙于适应环境,做科研也难有大产出,结果考核不过,你再想着去其他学校,可是其他学校也不傻啊。

  你都是大龄青年了,科研水平几年后可能也差不多要废了,而且还不一定比得过刚入职的小青年。

  再加上几年的熟悉,人也变精了。

  所以,非升即走,想找个便宜下家,也不容易。

  这起事件中的姜某就是如此,先去苏大,后去复旦,6年非升即走,结果自己没达标,可是已经39岁了,再加上离婚,基本上可以说是陷入了严重的人生危机。

  只是可惜了死者,他只是代学校受过。

  但是,学校真的有错吗?这也是我想说的另一个内容。

  二、学校的无奈——僧多粥少

  其实,这些年来,非升即走之所以出现,背后的原因就是:人才过剩。

  2008年,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正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到如今,我国每年毕业博士6万多。

  这是个非常庞大的规模,再加上大量的海外归来学子,可以说,我国的博士是严重超量了。

  面对这种情况,学校的机会本来就不多,一个稳定的学校,对于师资的需求基本上是固定了,哪有那么大的缺口。

  于是就出现了“特聘”系列,反正就是临时工,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

  正常学校,一年退休几十个老师,理论上也就进来几十个老师,这些老师往往需要从讲师——副教授——教授一步步做起,毕竟名额有限。.

  而特聘人员呢?往往一步登天。

  直接给副教授甚至教授待遇。普通教师序列想要拿到硕导博导也需要好多年,可是特聘序列一进来都拥有。

  至于待遇更是悬殊。

  后者可以达到前者的好几倍。

  这种情况下,那自然就是利益和风险匹配了。

  现在不少学校有大量的特聘,多的听说鸭大一年可以达到数千人。这么多人,按照规模,最终肯定只能留下几十个,剩下的都只能找下家。

  其实,也就是,愿赌服输的过程,如果赌赢了,加入学校正式行列,输了换地方。

  只是,有的人,不愿意服输,极端的就成了这样子。

  所以,当前,其实谈论谁对谁错,真的很难。

  如果高校严格限制,按照传统序列,那么每年全国4000来所高校,估计缺口也就是万把人。剩下的五六万人,那都将无法进入正规教师序列,这些人怎么办?

  所以,这些年来,我看到的情况是

  1,非升即走抱怨很大,压力太大,前途未卜

  2,其他人依然义无反顾加入这个序列,而且还要抢。

  本质上,依然是供需平衡被打破了,导致博士太多了。

  可能还是要正确的塑造博士的人生观吧,做科研进高校并非唯一的路,也要降低期待。

  顺便,结合我们一堆青椒的看法:慎重去“非升即走”,坑不小。

互联网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