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血小板功能检测在心梗诊疗中的应用

2021.6.09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A、现有的诊断治疗措施不足分析

    1)现有诊断不足:现有心梗诊断的标准:1)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2)心电图的动态演变;3)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动态演变:心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肌钙蛋白(TnI/TNT)、肌红蛋白(Myo/Mb)等,其中两项指标符合即可确诊。这些指标均是在已造成明显心肌损伤的情况下才可检测出有意义的变化,因此无法在心梗未形成明显病灶前或造成严重损伤前确诊,往往错失早期救治或控制的机会。

    2)现有治疗措施的不足:抗血小板药物是心梗治疗的主要措施。现有治疗中抗血小板药物主要还是采用标准剂量或根据医师经验,而不是依据患者实际需要,因此难免出现用药不恰当或毒副作用,甚至由此导致救治失败。

    B、血小板功能检测在心梗诊断中的应用及意义

    1)血小板功能指标可在血栓前状态及血栓形成早期显著增高,具有较高的预警和早期诊断价值,是现有检测指标中唯一可以在心梗发生前和病灶不明显时就可以预警和提示的指标,可以用于血栓前状态预警及早期诊断。

    2)可准确评价抗血小板药物疗效,有效指导临床正确选用抗血小板药物。

    C、血小板功能检测在心梗诊治中的应用

    1)急诊:对怀疑急性心梗患者以及中老年急诊患者,都应在现有诊断措施的同时立即实施血小板功能检测及凝血功能检测。

    意义:可帮助发现血栓前状态患者,筛查出症状或病灶不明显的早期心梗或其它血栓潜在风险患者。

    2)一般门诊:中老年心梗患者中部分症状往往不典型,非典型胸痛多、并发症或合并症较多,若不细心常会发生误诊漏诊。因此35岁以上门诊患者均应进行血小板功能检测及凝血功能检测,根据检测评价血栓风险并考虑推荐相应处置措施。对增加或调整抗血小板药物患者,一般应在用药24小时后复查确认抗血小板药应用是否恰当有效;对于血栓风险较轻患者可以考虑抗血小板药物从稍低剂量开始,一些中药单药及复合成药也具有抗血小板功能,在用药及检测时均应考虑。对于大剂量或应用强抗血小板药物,应增加检测次数或根据所用药品说明书进行检测监控。

    1)心梗确诊后治疗:血小板功能检测是重要的监控指标。入院必检测、改变用药24小时需要再次检测确认疗效;治疗结束(出院前)应再次检测确认。

    2)对于血栓风险患者,建议最少每三个月进行一次血小板功能和凝血功能检测。

    3)血小板功能检测不得少于2项;还应同步进行凝血功能及血常规检测,应根据这些检测结果综合分析判断是否具有血栓或出血风险;在临床心梗诊断中血小板功能检测结果应结合临床症状及其它检测指标;还应注意中药等其它药物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互联网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