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血液细胞五分类及检测原理

2021.6.09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血细胞分析技术早已经进入自动化时代,具有白细胞五分类的仪器也普遍应用于国内各级医院实验室中,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服务。

血液中含有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三类白细胞,粒细胞又根据胞浆中含有的颗粒性质不同,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及中性粒细胞三种,它们的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有哪些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50%-70%
中性粒细胞(N):中性粒细胞具有游走性和吞噬作用。

增高见于:

1.急性感染和化脓性感染:如肺炎、败血症、脓肿等。

2.组织损伤:大手术后、心肌梗塞、肺梗塞等。

3.恶性肿瘤: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等。

4.各种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等。

减少见于:

1.某些传染病:流感、伤寒、付伤寒、麻疹。

2.某些血液病:再障、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

3.化疗或放疗后,抗癌药物,X线及镭照射。

4.其它: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高度

嗜酸性粒细胞(E):0.5%-5%

嗜酸粒细胞(E):嗜酸粒细胞与变态反应有关,并有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

增多见于:

1.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紫癜。

2.寄生虫病: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 3.某些皮肤病:湿疹、牛皮癣、剥脱性皮炎等。

4.某些血液病:慢粒、恶性淋巴瘤、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何杰金氏病等。

减少见于:

1.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2.伤寒、副伤寒等病患者。

嗜碱性粒细胞(B):0-1%

嗜碱性粒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参与特殊的免疫反应。

增多见于:

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2.某些转移癌及骨髓纤维化。

淋巴细胞(L):20-40%

淋巴细胞(L):淋巴细胞能产生和运载抗体,在防御病毒感染方面有重要作用。

增多见于:

1.某些病毒或细胞所致的传染病: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病恢复期、结核病、百日咳。

2.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

减少见于:

1.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接触放射线。

2.细胞免疫缺陷病、某些传染病的急性期。

单核细胞(M):3-8%

单核细胞(M):单核细胞具有游走性和吞噬作用,除吞噬细胞和异物外,又能吞噬原虫及具有类脂质包膜的结核杆菌及麻风杆菌。

增多见于:

1.某些感染:伤寒、结核、疟疾、黑热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2.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异常增殖综合症、恶性组织细胞病。

检测原理

在BeckmanCoulter的LH Series系统中应用的是体积、电导和激光散射原理:这是集三种物理学检测技术于一体,在细胞处于最自然原始的状态下对齐进行多参数分析。

此技术采用在标本中首先加入红细胞溶血素溶解掉红细胞,然后加入稳定剂来中和红细胞溶解剂的作用,使白细胞表面,胞浆和细胞体积保持稳定不变。然后应用鞘流技术将细胞推进到流动细胞计数池中,接受VCS三种技术检测。

V代表体积(volume)采用低频电流准确分析细胞体积。体积是区分体积大小差异显著地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C代表高频电导性(conductivity)高频电磁探原理测量细胞内部结构差异。

细胞膜对高频电流具有传导性,当电流通过细胞时,细胞核的化学组分可使电流的传导性产生变化,起变化量可以反映出细胞内含物的信息。

S代表激光散射(Scatter)氦氖激光源发出的单色激光扫描每个细胞,收集细胞在10~70角度内出现的散射光(MALS)信号。该激光束可穿透细胞,探测细胞内核分叶状况和胞浆中的颗粒情况,提供有关细胞颗粒性的信息,可以区分出颗粒特性不同的细胞群体。

小结

仪器将分析每个细胞在V、C、S三种检测技术上的测量结果,因为不同类别的细胞会在体积,表面特征,内部结构等方面呈现明显的不同。

将这些特征性信息被定义到以VCS为三位坐标(分辨率为256*256*256=16777216)所形成的立体散点图中,这五类细胞可在三维空间中形成特定的细胞群。

通过计算某群细胞数量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即可得到五分类项白细胞分类结果。


互联网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