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儿科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意义

2021.6.12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1-0072-01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血常规检验的重要内容,也是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近年来,自动化的分析仪在我国已相当普及。它不仅大大提高了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检验的精密度和准确性。但是,他们毕竟不是在下直接观察细胞的内部结构,如核的形状、染色质的粗细、有无核仁、胞浆着色性、浆内颗粒性质有无内含物等,这些区分和鉴定异常细胞的重要指标是无法提供的,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对儿科疾病的诊断更为重要。

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包括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血小板及其他异常细胞形态学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经验。当机体发生疾病时细胞在数量和形态上均发生一定的变化,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并滥用,当机体发生疾病时,细胞在数量上往往变化不显著,形态学检验能反映疾病的变化情况不可忽视。

 

1 中性粒细胞形态学改变的临床意义

1.1 核左移

指杆状核以上粒细胞增多,在机体发生感染时,感染越重核左移越重。白血病时严重核左移并有白血病细胞。

1.2 核右移

指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当机体严重感染或机体抵抗力严重不足,白细胞减少时,易发生核右移。

1.3 中毒颗粒及空泡形成

机体严重感染时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出现的大小不均的粗大紫黑色颗粒,并有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空泡形成。感染越重,中毒颗粒及空泡愈多愈大。

1.4 细胞体肿大退行性改变

机体功能低下、长期慢性感染或严重感染时出现胞体肿大退行性改变。

 

2 淋巴细胞形态改变的临床意义

2.1 异淋改变

指机体受病毒或某些感染时出现的淋巴细胞幼稚单核,组织或浆细胞样改变。通过异淋检验鉴定病毒感染、传单、传淋。

2.2 大颗粒淋巴细胞

正常情况下,大颗粒淋巴细胞约占0.02~0.06,减少机体先天免疫不足。

2.3 红细胞形态改变的临床意义

红细胞形态学检验主要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根据红细胞形态将贫血分为:大细胞性、正细胞性、单纯小细胞性,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临床上常见的缺铁性贫血,形态改变为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央淡染区明显扩大。

 

3 BPC形态学检验的临床意义

通过血小板的形态学检验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无力症及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能做出初步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临床病例I,患儿男,6岁,发热咳嗽l0余天。在院外使用各种抗生素,热不退、咳嗽不止来我院就诊。胸透示:小儿肺炎。体温38.5℃;WBC 4.8×10e9/L,作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提示:病毒感染。经抗病毒配合中药治疗,次日体温开始下降,住院5d痊愈出院。

 

病例2,患儿男,8岁,近10d来进行性贫血,Hb降至5 g/L,WBC:6.8 × 10e9/L,N:0.66、L:0.34、T:37.3℃。经作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提示:溶血性贫血感染。后追问病史,患儿半月前患大叶性肺炎,经抗感染配合激素治疗住院半月,Hb升至100 g/L病情稳定出院。

 

病例3,患儿男,全身反复紫癜1年余,当地人以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无效来我院就诊。查体:体温38.8 oC。全身多处紫癜、牙龈出血、关节疼痛。作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提示单核细胞性白血病。后作骨髓穿刺证实为ANLLM4A。

 

病例4,患儿男,13岁,发烧1周。查体咽喉肿痛,颈腋淋巴结肿大,脾脏可触及。外周血象WBC (13.0—200) ×10e9/L。血细胞以淋巴细胞为主,其中见一型二型异型淋巴细胞占0.36。经逐步检查排除血液性疾病,明确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得以及时治疗。

 

血液形态细胞学检验对儿科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非常重要。临床上凡是不明原因的发热、出血、贫血、黄疸及其某一不易控制的症状均应作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不仅能为临床提供快捷及准确的诊断依据,而且经济方便,不需要定量采血,尤其是在基层医院值得重视和推广。


互联网
文章推荐